胃病康復網 >> 胃癌 >> 胃癌治療 >> 胃癌預後與復發性胃癌治療

胃癌預後與復發性胃癌治療

  胃癌預後與復發性胃癌治療

  影響胃癌的預後的因素很多,首先是胃癌本身的生物學特性,包括胃癌的病理類型、臨床分期、去氧核糖酸(DNA)含量,癌基因RasPzl表達等。其次是病人的機體狀態,包括免疫防御反應、激素、遺傳及表面生長因子(EGF)和表面生長因子受體(EGFR)表達等。以及各種治療方法的應用,包括手術、放療、化療、免疫治療及中藥治療等。各種因素常常是互相聯系彼此都有影響。而且這些預後因素往往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的在變化著。

  1.胃癌自然病程

  關於胃癌的自然發展時間,即由原位癌的發生到未經有效治療於死亡的時間。由於胃癌初發的准確時間很難確定,故在關胃癌的自然病程的資料較少,陳國熙等報道從最初出現症狀至死亡的時間,在3例胃癌的統計:最長壽命4.3年,最短壽命0.4年,平均1.1年。河南報道食管癌自然發展時間。由食管脫落細胞陽性到X線證實早期食管癌的平均時間32.5個月,晚期自吞咽困難至死亡時間平均10.5個月。19例病人整個病程,最長78個月,最短23個月,平均43個月。並認為過去文獻統計食管癌由確診至死亡平均生存9個月至1年。只反映食管癌的一 段過程,不是食管癌的全過程。胃癌自然病程,根據中國醫科大學腫瘤研究所統計,未經有效治療的胃癌40例觀察:平均壽命生存中位數為4.37個月,從住院日起至死亡日止,平均生存期為7.25個月(從發病到死亡的平均生存期為12.95個月 ,為相對 的病程 )。50%在一年內死亡。這些數據都 不能代表原位癌不經治療的自然發展過程。特別是胃癌發生的部位若不像食管癌那樣易出現梗阻,影響飲食攝入,其自然病程可能比食管癌要更長,可惜未獲得這方面的資料。但根據國內胃癌高發區人群胃粘膜不同病變的轉化與暴露時間關系的分析,以30歲為起點,由慢性萎縮性胃炎至異型增生兩條曲線在橫座標相交的年齡跨度為22.5年,表示30歲時由慢性萎縮性胃炎到異型增生平均所需要的時間,國內有觀察125例胃粘膜異型增生的演變,初診為粘膜異型增生至發現胃癌的時間平均為5.7個月(2~13個月)。亦有報道胃癌發生大部分在初診胃粘膜的癌前病變後的3年內,癌變時間平均為1.96年/人。以此類推,由重度異型增生轉化成原位胃癌至死亡的自然病程估計要比食管癌更長。日本報道一組56例早期胃癌,未手術者經過37個月後有50%,4~5年後有80%~90%分別發展為進行期胃癌;胃鏡診斷的早期胃癌病變平均患病期間為5年左右;未手術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64.5%,平均生存率77個月。

  2.胃癌手術治療的結果(表1)

  表1 胃癌切除術後5年生存率

  作 者
  年 代
  例 數
  5年生存率(%)

  板 本 1963
     1794
     25.8

  中 山 1964
     2296
     27.1

  土 界 1965
     1078
     26.2

  Remine 1966
     11817
     20.0

  Muto 1968
     2014
     27.9

 Gibertson 1969
     1983
     10.2

   谷 1969
     3168
     34.0

  Inberg 1975
     2590
     5.8

 Dosmond 1976
     1363
     8.0

  Dupont 1978
      1497
      7.4

  高 木 1978
     3145
     49.0

  首 都 醫 院 1978
        1250
        26.8

  瑞 金 醫 院 1978
        1881
        17.8

 我國胃癌協作組 1982
        11734
        20.8

 中國醫大腫瘤所 1982
         1110
         34.1

    譚 春 祈 1989
         1487
         18.9

    張 祥 福 1990
         1108
         30.0

   瑞 金 醫 院 1993
         2722
         41.1

 中國醫大腫瘤所 1993
        1752
        53.1

   Masayaski 1996
        1128
        61.4


  早年胃癌治療的效果非常差。1960年國外綜合18組12000例的五年生存率為7%。日本1960年前的報道,胃癌切除的五年生存率20%~30%。國內1962年北京、天津、上海三市綜合1686例胃癌切除病人,五年生存率為13.8%。70年代以後由於氣鋇雙重造影以及纖維胃鏡的應用,使胃癌的早期診斷的病例不斷增加,如日本報道由60年代前的6%增加到35%~43.3%。國內早期胃癌的診斷率較低,多數單位低於10%或更低。上海瑞金醫院1961~1987年共收治2192例,能切除者1573例,其中Ⅰ型胃癌106例,占切除病例的6.7%,占全部病例的4.8%。因此,提高早期胃癌診斷在胃癌病人中的比例是提高胃癌切除後五年生存率最為有效的首要措施。其次是早期手術和改進治療的方法。由於過去手術治療效果差,故以往的病人既使診斷明確也不願接受手術治療,致使一部分胃癌較早期的病人也拖到晚期。導致淋巴結及腹膜廣泛性的種植轉移。如延安醫學院的一組資料,2065例胃癌,其中288例(13.9%)因經費困難或認為癌腫治療效果較差並而未施行手術出院。本組施行手術者1777例手術率為86.05%。比中國醫科大腫瘤研究所報道的92.43%為低。符合國內81.8%以上的報道。1777例施行手術病例中有腹腔內淋巴結轉移者428例(24%);腹膜包括盆腔廣泛種植轉移者150例(8.44%)。合並癌性腹水者82例(4.6%),占腹膜種植轉移病例的54.67%。此外,手術方法的改進、化療、放療及免疫治療等的綜合治療已是目前治療癌腫公認的方式。根據病灶情況選擇合理的 手術方式,除充分的切除原發病灶外,施行徹底的淋巴結清除及其直接侵犯的周圍髒器的切除,是提高療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患者萬某某,男性,57歲,陝西佳縣農民。1979年因上腹劇痛當地醫院診斷胃穿孔施行胃穿孔修補術。術後半年上腹部出現包塊,鋇餐和胃鏡活檢診斷胃腺癌。1980年8月手術見胃體小彎側癌灶與肝左外側葉粘連且穿入肝實質,附近淋巴結腫大。胃下半部尚無異常,故施行近端胃大部分及肝左外側葉切除,和較徹底的淋巴結清除。術後雖未進行其它治療,但15年後隨訪仍健在。國內張文范等報道453例胃癌切除術中,術222例,R3術142例,R2,R3手術占全部切除病例的80.3%,術後的5年生存率高達58.5%。可見較徹底的切除癌灶及其所屬轉移的病變是提高胃癌5年存活率的首要原則。胃癌的綜合治療,除手術外化療幾乎成為臨床胃癌治療的常規,化療的途徑有內服、靜脈給藥、動脈及腹腔給藥等,都可收到一定的效果,但用途的選擇需結合病人的實際。如病例馬某某,男性,陝西綏德縣干部,於1976年3月6日因胃窦腺癌施行遠端胃大部切除術。術中見胃窦癌已侵及胃漿膜,淋巴結已腫大轉移。術後患者堅持內服氟脲嘧啶15年,術後20年仍健在。國內據張祥福等的報道,手術加化療使Ⅲ期胃癌5年生存率達38.6%,而單純手術的5年生存率僅12.8%。張卓軍1993年報道胃癌根治手術輔助術後正規化療的五年生存率為56%,而單純手術組為33%。術前放療一般可提高手術切除率10%左右。因此,早期發現,包括胃癌高發地區的胃癌普查,早期診斷,早期手術的改進手術方法以及加強綜合治療是改善胃癌預後的主要手段。

  (1)胃癌切除率:胃癌切除率與胃癌診斷的早晚有關。我們的病例1985年1000例胃癌外科治療病你中的616例,占手術病例的61.6%施行根治性姑息性胃癌灶切除術。在1990年的2065例胃癌的統計,由於胃癌研究點應用胃鏡普查及高發區陝北各縣普遍開展了胃鏡檢查,使胃癌二級預防水平的提高。胃癌切除率上升至66.6%。當然 我們的病例都來自農村基層,比中國醫科大腫瘤研究所1026例胃癌手術病例切除率低,尤其是他們近四年來79.6%~85.7%切除率相比更低。國內報道手術切除率為51.4%~65.43%(見表2)。日本報道手術切除率為71.8%~686.5%。

表2 中國胃癌治療情況比較

作 者
年 代
病 例
手術率%
切除率%
手術死亡率%

北京天津上海 1969
1986
82.7
51.4
6.4

北京首都醫院 1978
1250
86.4
65.1
3.9

上海瑞金醫院 1978
1881
86.2
65.9
5.2

北京市腫瘤所 1980
652
92.6
63.3
5.0

全國胃癌協作組 1989
11734
81.8
60.7
3.3

中國醫大腫瘤所 1989
1110
92.5
65.4
2.6

延安醫學院 1990
2065
86.1
66.6
1.6

上海瑞金醫院 1993
2722
88.6
71.3
 

  (2)胃癌手術死亡率:通常謂胃癌手術後1個月內死亡者。由於病變早晚不同,手術范圍和術式以及醫院與術者的技術經驗等因素,胃癌手術死亡率常常不盡相同。如1881年Billroth首次行胃癌部分胃切除獲得成功,1881~1887年胃癌手術死亡率64.3%,1888~1894年 為42.8%,1910~1920年為30%~15%,1932年胃癌手術死亡率為10%左右。胃癌根治手術死亡率由1945年以前的10%降至之後的4%,50年代降至2%,現在已降到1%左右。而胃癌全胃切除術1943年文獻報道手術死亡率為40%,1988年國外報道手術死亡率下降至5%以下。但胃癌合並髒器切除術的手術死亡率高5.9%。中國醫科大腫瘤所1982年1110例胃癌手術死亡率為2.6%,而於1993年報道1752例手術死亡率 降至1.66%。我們的胃癌手術死亡率為1.6%。其死亡原因,55%死於腹腔及全身感染,1/3病例死於胃癌晚期全身衰竭,國內報道的手術死亡率為3.3%~6.4%。

  (3)胃癌治療效果:一般認為胃癌病人如出現症狀後不進行手術治療,90%以上的患者均在一年內死亡。近年來由於早期發現,早期診斷,積極手術及手術方法的改進和綜合治療的應用,胃癌的治療效果有所提高。如中國醫大腫瘤所統計1964年的5年生存率為19.6%;1972年為39.5%;1978年為44%;1982年為54.4%。林言箴1993年分析各分期胃癌切除病例的5年生存率,Ⅰa期的5年生存率為98.7%;Ⅰb期為80.2%,Ⅱ為65.7%;Ⅲa期為44.8%;Ⅲb期為23.1%;Ⅳ期為10.8%。另外分析不同根治切除范圍(R1、R2及R3術)對於各期胃癌的療效,胃癌Ⅰa期病例,不論R1、R2或R3術,5年生存率均為95%以上。Ⅰb期病例中除3例作R1術後生存5年以上,其余施行R2或R3術才的5年生存率為80%左右。Ⅱ期病例中除5例施行R1術後生存5年,其余施行R2或R3術者的5年生存率為63%。Ⅲa期病例的R2術療效稍高於R3術。Ⅲb期病例的總5年生存率為20%左右。Ⅳ期病例不論作何種根治術,療效均不佳,僅個別病人獲長期生存。說明影響胃癌預後的最主要因素乃是癌腫本身的進展程度。所以,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提高胃癌生存率的主要關鍵。日本由於普遍開展了氣鋇雙重造影及纖維胃鏡檢查及胃癌普查,在一組1019例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為95%,10年生存率達90%,其總的5年生存率也達74.6%。而美國由於未能開展胃癌普查工作,早期胃癌的檢查率僅占3%~6%。國內早期胃癌的發現率未超過治療病人的10%。故大多數報道的5年生存率仍徘徊於20%~30%。

3.影響胃癌病人生存的因素

  關於影響胃癌生存的因素比較復雜。臨床醫師經常有這樣的印象,即有些較晚期胃癌病人,通常都認為預後不會好,但手術或輔助其它治療後病人往往可以長期生存,前已述及。而有些病例雖屬早期病變,但常常在手術後不久即復發死亡。這當然不是普遍的規律,但至少說明影響癌腫生長的因素還沒有完全揭示出來,故多年來一直是臨床醫師及病理醫師研究的重要課題。

3.1影響胃癌病人生存的一般因素分析

  一般資料多以手術後或輔以其它治療。

  (1)性別:一般認為男女性別無差別。但有的報道認為女性較男性5年生存率高。而中國醫科大統計5年以下的生存率男性略高,5年生存率兩者接近,而10、15年的生存率女性高於男性,但重慶三軍醫大一院病例5年生存率男性多於女性,可能與男性胃癌病例多於女性有關。

  (2)年齡:根據全國胃癌協作組1981年對27個單位11734例五年前往院胃癌病例的總結。20歲以下青年患者無一例術後能存活3年以上;21~30歲年齡組平均5年生存率僅7.6%;而71歲以上高年齡組,5年生存率為9.4%。但亦有報道年齡的關系不大。

  (3)臨床分期:根據TNM分期統計,都認為胃癌的分期與其5年生存率均非常顯著。Ⅰ期5年生存率為66.3%;Ⅱ期為40.3%;Ⅲ期為22.4%;Ⅳ期為13.5%。

  (4)腫瘤部位:大宗病例統計,胃遠側者占60.2%;胃體部 占17.0%;胃近側者占9.4%。5年生存率胃遠側部胃癌為31.7%;近側部胃癌27.7%。另一 組資料統計:胃小彎癌5年生存率20%;胃大彎癌為0%;幽門胃癌19.3%;贲門癌4.3%,胃體癌16.6%。胃癌多開始於胃小彎,當延伸至胃大彎 則多屬晚期,或已侵及 橫結腸。

  (5)腫瘤大小:一般認為胃腫瘤越大,切除後的生存率也越低。腫瘤直徑小於2cm的5年生存率37.7%;腫瘤小於4cm的療效較好,5年生存 率29.8%。而大於4cm的胃癌5年生存率隨著腫瘤直徑越大,則療效越差。

  (6)手術方式:一組5829例胃癌切除術病例中、遠側胃大部 切除者占75.1%;近側胃大部切除者占8.9%;全胃切除者占5.9%。胃癌根治性切除的5年生存率為31.3%;胃癌姑息切除的生存率為11.7%。全胃切除和聯合其它髒器切除術,因多屬更晚期病例,故療效最差。另外與手術切除胃癌端是否殘留癌組織有關。兩斷端均有癌組織侵犯者10你,均在2年內死亡,一側斷端殘留癌組織的27例,兩年內死亡74%,5年生存率3.7%,兩斷端無癌組織者,5年生存率21.6%。另一組資料報道,在946胃癌手術切除標本中發現80你胃斷端殘留癌細胞及淋巴管瘤栓,占全組病例的8.5%。幽門側癌是漿膜受累後癌沿漿膜下淋巴管越過幽門環至十二指腸。贲門側胃癌一 般沿食管粘膜或粘膜下直接向信管擴散。除4例6~10年仍健在外、其余平均生存期為18.5個月 。

  (7)胃癌生物學行為與外科治療綜合分析:為了使外科醫師在施行胃癌手術時便於掌握正確的原則,應對胃癌生物學行為有個全面的了解,國內根據胃癌性別、年齡、胃癌部位、大小、胃癌大體形態、組織學分化程度、生長方式、浸潤深度、淋巴轉移等,認為胃癌根治切除後,性別、年齡及腫瘤大小對5年生存率無重在影響,而胃癌大體形態、浸潤胃壁深度、組織學分化程度、淋巴結轉移在胃癌預後上起重要作用,且都與胃癌生長方式有密切關系。可做為胃癌生物學行為指標。

3.2胃癌預後與病理

  晚近更多學者重視胃癌的病理與胃癌的預後關系。對各種病理指標進行對比觀察,如胃癌大體類型、組織學類型及分化程度、生長方式、癌浸潤深度、血管與淋巴管及神經侵犯、淋巴結轉移、癌旁淋巴結網織細胞反應、腫瘤間質淋巴細胞浸潤、腫瘤間質漿細胞浸潤、胃癌周纖維組織反應、去氧核糖核酸(DNA)倍體數、表皮生長因子和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及癌基因表達水平等。

  (1)胃癌的大體分型:按Bormann分型,5年生存率Bormann 0型(即早期胃癌)為97.30%;Ⅰ型為59.26%;Ⅱ型為57.53%;Ⅲ型為42.86%;Ⅳ型為21.09%;Ⅴ型為12.50%。

  (2)胃癌組織學類型及分化程度:胃癌組織學形態類型反映不同的生物學特性,並影響患者預後,如乳頭狀腺癌5年生存率為32.9%,管狀腺癌為25.4%,未分化型癌為20.5%,低分化腺癌19.9%,粘液腺癌19.3%。組織學類型與轉移也有關系,乳頭狀腺癌肝轉移率66.7%,印戒細胞癌為17.0%。而印戒細胞癌腹膜種植者39.6%,粘液腺癌為36.4%,未分化型癌33.3%。胃腺分化程度與預後也有明顯關系,如一組資料的Ⅰ級胃腺癌的5年生存率80%;Ⅱ級為35.1%;Ⅲ級與Ⅳ級的5年生存率為4.5~9.7。一般的規律早期胃癌多為高分化 與中等分化腺癌,而晚期胃癌多見於低分化與未分化管狀腺癌而浸潤粘膜肌層以外時則變為低分化腺癌或未分化癌。表明隨著腫瘤的發展,腫瘤細胞的分化程度逐漸在變化。故早期胃癌預後比晚期好也表現 在分化程度上。

  (3)胃癌侵犯深度:一組資料報道,原位癌5年生存率100%,侵犯至粘膜下5年生存率50%,侵犯肌層者22.4%,侵犯漿膜Ⅰ級者為15.7%,侵犯漿膜Ⅱ級者為3.6%,侵犯漿膜Ⅲ級者為5.7%。另一組報道胃部侵犯深度的5年生生存率,侵及Sm者5年生存率為97。37%,侵及Pm者為76。19%,侵及S1者為59.38%,侵及S2者為43.50%,侵及S3者為13.64%。

  (4)胃癌生長方式:1964年張蔭昌首次報道以胃癌生長研究胃癌的生物學特性。分為團塊狀生長型、巢狀生長形及彌漫性生長型三種,根據他們的316例胃癌5年生存率的分析,團塊狀最佳,巢狀次之,而彌漫狀最差。

  (5)血管淋巴管及神經侵犯:根據一組148例胃癌的觀察,有17例在血管內查見癌栓,常可見癌細胞在靜脈周圍或壁內浸潤,有時癌細胞向靜脈呈放射狀排列,但與其並行的動脈完全不被侵犯,均於2年內死亡。淋巴管侵犯者39例,神經被侵犯者42例,淋巴管和神經多數有平行關系,其5年生存率亦很近似。淋巴管內查見癌栓者中有3例並無淋巴結轉移,說明淋巴管是腫瘤轉移的通道,而淋巴結則是腫瘤住宿生長繁殖的場所。

  (6)淋巴結轉移:淋巴結轉移與腫瘤侵犯深度和分化 程度有關,如一組資料觀察:腫瘤侵及粘膜下者淋巴結轉移率為40%,侵及胃肌層者為52.2%,侵及胃漿膜者為80.2%。腺癌Ⅰ級淋巴轉移率為0%,腺癌Ⅱ級為54.2%,腺癌Ⅲ及Ⅳ級為77%及70%。其淋巴結有轉移者5年生存率僅7.6%,淋巴結無轉移者為41.8%。另一組資料報道無淋巴結轉移者5年生存率高於有淋巴結轉移者的2倍。胃癌的預後不僅與有無淋巴結轉移有關且與手術中清掃淋巴結有關,如全國胃癌協作組5829例手術切除病例分析,根治切除組無淋巴結轉移的5年生存率為47.5%,有淋巴結轉移者為24.2%。姑息切除組無淋巴結轉移的5年生存率為30.4%,而有淋巴結轉移者僅7.2%。

  (7)胃癌周淋巴結網織細胞反應:在116例胃癌旁淋巴結網織細胞反應性增生的觀察:胃癌旁淋巴結網織內皮細胞增生Ⅲ級者5年生存率為44.4%,網織內皮細胞增生Ⅱ級者5年生存率為4.9%,網織內皮細胞增生Ⅰ級者5年生存率為0%。提示機體對腫瘤免疫防御機能高者其預後亦好。動物實驗證明,胃癌周淋巴結增大,免疫活性細胞數增高,淋巴結生發中心漿細胞大量增生。另醫大腫瘤所研究表明,胃癌周淋巴結中T淋巴細胞增多且活性增強,對癌細胞的淋巴結轉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故預後亦較好。

  (8)腫瘤間質淋巴細胞浸潤程度:腫瘤間質有時可見一小簇癌細胞的周圍包裹著大量的免疫活性細胞,是宿主對癌細胞的免疫反應,聊T和B淋巴細胞外,其它還有中性白細胞、巨噬細胞和漿細胞、均參與殺傷腫瘤細胞,其中淋巴細胞能夠殺傷細胞已無疑義。隨著淋巴細胞浸潤增多,5年生存率也逐步提高,一組資料統計,淋巴細胞輕度浸潤的5年生存率2.5%,中度浸潤的5年生存率8.7%,而淋巴細胞重度浸潤的5年生存率高達62.9%。

  (9)腫瘤間質漿細胞浸潤程度:漿細胞分泌免疫球蛋白(IgA和IgM),參與抗體依賴性細胞對腫瘤細胞的殺傷,有抑制腫瘤生長並影響宿主的預後。腫瘤間質漿細胞輕度浸潤的5年生存率3.4%,中度浸潤的5年生存率30.4%,而漿細胞重度浸潤的5年生存率高達57.1%。

  (10)胃癌周纖維組織反應:胃癌間質的纖維組織反應程度與胃癌組織學類型及預後有關,如團塊狀生長的胃癌的癌周間質,一般包繞較致密的纖維組織,組織化學染色顯示主要是大量致密的嗜銀纖維組織和移行於膠原與嗜銀纖維之間的纖維組織,這種組織反應是宿主對癌細胞的一種防御性反應。有限制癌細胞生長擴散作用。

  (11)腫瘤去氧核糖核酸倍體數:腫瘤去氧核糖核酸(DNA)含量與臨床病理特性和預後有明顯關系。早期癌幾乎完全為二倍體,而進展期胃癌異倍體占50%以上,異倍體腫瘤的5年生存率為28%,異倍體腫瘤僅為8%。國內報道二倍體胃癌5年生存率為52%,異倍體胃癌5年生存率為28.57%,年齡大於55歲的 異倍體胃癌5年生存率為13.04%。

  (12)其它:日本報道用免疫組化在222例胃癌標本中,對表皮生長因子(EGF)和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在胃癌中的表達進行研究,發現胃癌EGF和EGFR同時表達提示胃癌有浸潤和向胃壁更深層侵犯的趨勢,且主要見於硬 癌和低分化癌。另外日本米村豐等報告的74例BorrmannⅣ型胃癌中41%有p21表達,p21陽性的患者預後顯著不良。

4.胃癌放療效果
5.胃癌化學效果
6.胃癌的生物治療效果
7.胃癌中藥的療效


8.影響胃癌預後多因素分析

  有關胃癌預後,以往多采用單因素分析,對指導臨床實踐雖有一定的作用,但這些因素並非彼此獨立起作用的,其間存在著內在的聯系,因此,憑單因素分析判斷預後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而應用現代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多因素分析,有可能獲得比較全面的判斷預後資料。

8.1影響胃癌預後病理多因素分析

  影響胃癌患者手術後預後的因素除治療因素外,尚有許多與治療無關的因素,從病理形態學上有兩方面影響預後的因素。①腫瘤的特性:包括大體及組織學類型,分化程度,生長方式,癌浸潤和擴散的范圍等;②腫瘤和宿主的相互作用:包括癌周間質的炎性反應,引流淋巴結反應的變化等。國內王鐘秀等報道一組,從病理形態上分出組織類型、核分級、浸潤深度、癌周淋巴樣細胞反應、癌周肉芽樣組織反應、癌細胞粘液分泌性質、淋巴管內癌栓、血管內部栓、區域淋巴結轉移以及性別、年齡等11個指標。其中組織類型又分為6型、3型及2型三種分類法,故總數為13個指標。根據材料,選入方程的指標共5年,其中核分級、浸潤深度、癌周肉芽樣組織反應等3個指標,即使不斷提高顯著性水平要求機時始終出現,在預後上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其次才是癌組織類型和區域淋巴結的轉移。癌組織類型主要決定於癌細胞的擴散能力。癌細胞一定粘著力者可形成一定結構故預後較好。王瑞年等對對長生存組(10~21年7個月 )和短生存組(2個月~2年)各50例配對資料,應用電子計算機的多因素逐步回歸分析法對進展期胃癌標本的大體分型、組織學分型及分化程度、生長方式、部浸潤深度、癌侵犯淋巴管、癌侵犯靜脈、淋巴結轉移、淋巴結及癌周間質反應的9項病理形態學指標分析及比較。經篩選出影響胃癌預後的病理因素,以胃癌的生長方式最主要;若按卡方測驗進行單因素分析,則仍以腫瘤生長方式和淋巴結轉移影響預後最顯著,腫瘤大體類型和靜脈次之,再次為侵犯淋巴管、胃癌浸潤深度及淋巴結反應。並認為多因素逐步回歸分析和單因素分析 的結論基本相符,但多因素分析更全面。

8.2胃癌根治術後影響預後多因素分析

  張文范等根據401例胃癌根治術後病例,共選13個項目,34個因素,通過電子計算機,采用兩種多元統計方法,從多因素聯合作用的角度,建立預測影響胃癌根治術後生存期的數學模型。經過數量化後,運算及篩選出影響生存期的五項重要因素為:胃癌侵犯胃壁的深度,生長方式,大體類型,淋巴結轉移和生長部位,由於單因素分析常常是逐個孤立的進行,故不如多因素綜合手術前後多因素分析的全面准確。

9.復發性胃癌治療

  復發性胃癌是指胃癌經過外科及其它方式治療後復發的癌腫病人,包括殘胃本身的復發癌,殘胃再生癌和殘胃癌,以及轉移其它部位的復發癌。

9.1殘胃復發癌

  包括胃的原癌復發或殘胃再生癌與殘胃癌。胃疾病手術後殘胃內再發生的癌, 國外統稱為殘胃的癌。因胃良性疾病施行胃切除後10年以上,殘胃再發生癌稱殘胃癌。而把胃癌手術後再發生的癌,都稱殘胃再發癌,包括殘胃斷端復發和殘胃其它部位新生的癌。有關殘胃癌的涵意分歧較大,日本學者提出胃癌根治術後15年以上殘胃內發生的第二個原發性癌腫亦列為殘胃癌,似乎將殘胃作為一種特殊的癌前狀態。故有根據全國胃癌協作組內鏡組規定殘胃癌標准亦有將胃癌術後的病例也統按殘胃癌一起進行統計分析。關於首次胃手術至殘胃再發現胃癌的間隔時間,說法更不統一,國內有提出胃良性疾病術後3年,胃癌施行根治手術後5年殘胃內發生的癌腫稱為殘胃癌。但大多數人認為:胃良性疾病術後5年,惡性疾病術後10年在殘胃發生的癌腫稱為殘胃癌。但臨床上有報道,殘胃癌最長達40~50年發生,而殘胃再發癌最長亦19年的病例報道。所以在臨床實踐中有時很難區分殘胃癌和胃癌再發癌。而胃癌由於第一次手術,外科施行姑息性手術或胃斷端未切盡癌細胞術後再發的胃癌應當是真正的復發性胃癌。而殘胃癌與殘胃再發癌不應包括在復發性胃癌范疇內,由於其診斷、治療相同,故在此一並敘述。

  (1)復發性胃癌的發生率,由於胃鏡的廣泛應用,早期胃癌和較早期或中期胃癌明確診斷的增多,以及外科手術技術及經驗的提高,故各期胃癌手術後的5年生存率有明顯提高,如上海瑞金醫院30年的2722例胃癌手術後5年生存率由34.8%,提高妻41.1%。解世亮等報道1965~1991年施行875例胃癌切除,包括絕對根治術720例、相對根治術132例,姑息性切除23例,其中吻合口復發19例,復發率為2.17%,許正昌等報道復發癌為5.06%。但國內也有報道即使按Zinninger的6cm規律作為胃癌的安全切除線,但切除端癌仍時有發生,國內報道高達10%以上。若術者稍有疏忽,則殘胃斷端癌的遺留即是胃癌復發增多的原因。1966年全日本統計胃癌局部復發率占40%。關於殘胃癌與殘胃再發癌的發生率,由於殘胃癌與殘胃再發癌的實際發生率甚難確定,所以各家報道不一,一般估計約在0.5%~1%左右,國外也有報道高達5.5%。許正昌等報道高達9.6%。

  (2)復發性胃癌的原因:復發性胃癌發生原因前已述及,除切緣斷端未切除淨外,胃的多原發性或多灶性起源癌殘留也很重要。國外報道多發原位癌灶率的檢也率高達20%~22%。國內張蔭昌報道60例胃癌,發現癌旁粘膜有原位癌7例(11.67%),說明胃癌“多中心性”生長,與術後復發有關。另有報道一例胃癌幽門區為未分化型癌,而贲門區則為高分化腺癌,兩個癌灶距離18cm的胃粘膜無癌細胞。日本報道,多發原發性癌可占胃癌總數的4.7%~10.7%。胃癌“多灶”起源的因素仍可能與慢性胃炎、腸化及胃粘膜上皮異型增生有關。殘胃癌與殘胃再發癌的原因:一般認為與胃部分切除術及消化道重建術或/有關,亦即與由手術引起消化道病理生理改變,導致殘胃粘膜改變,特別是吻合口部位的粘膜改變是殘胃癌發生的重要病理基礎,已被動物實驗和臨床發現所證實。林言箴等動物實驗在胃空腸吻合 加迷走神經於切除術組,再喂以化學致癌劑7個月,其胃癌發生50%,胃部分切除Roux-en吻合術組,殘胃癌發生率20%,者比對照組僅喂化學致癌劑未施行胃手術組12.5%高。而在不喂化學致劑僅施行BorrmannⅡ式的動物殘胃癌發生率高達38.9%。而且殘胃癌發生的部位84.8%在BorrmannⅡ式胃空腸吻合 口處。可見殘胃癌與殘胃再發癌的原因與胃腸手術方式及其導致消化道病理生理的變化至關重要,亦即所謂“醫源性”的癌前狀況。如迷走神經對胃粘膜各型細胞具有營養作用和促使胃腸蠕動作用,若因施行胃切除迷走神經被切斷,則出現胃酸分泌減少,pH增加,且增加了十二指腸內容物膽汁酸等對胃粘膜損害的時間,國外報道BorrmannⅡ式胃切除術20年後胃鏡觀察,97%有慢性胃炎,粘膜萎縮者42%~97%,其中嚴重萎縮性胃炎占23%。伴有腸化27.9%~58%,胃腺體囊狀擴張者29.1%~69.5%。以及異型增生等都易於癌變。此外由於胃大部分切除及迷走神經切斷 後,胃酸下降適宜細菌生長繁殖,可分解返流的膽汁而形成可能致癌的二級膽酸,同時見胃內亞硝酸鹽含量和亞硝胺形成也明顯增高。但也有學者認為致癌食物是引起殘胃癌的生要因素,殘胃癌並不取決於胃腸吻合的方法。根據我們在陝北胃癌高發點的綜合防治經驗,具有致癌食物的結構與飲食的習慣對胃癌的發生是有密切關系,但不是僅僅作用於殘胃。事實上一般統計胃手術後胃癌的發病率比未施行胃手術者高6~7倍。故有人認為殘胃癌是胃手術後遠期的一種並發病。

  (3)臨床表現:不管第一次手術是因為胃良性疾病或惡性疾病,術後發生殘胃癌,殘胃再發癌或胃癌局部復發,在早期常無特殊症狀,即使有些不適等輕微症狀,醫生常以胃切除手術後綜合征安慰病人。對殘胃癌缺乏警惕致使延誤早期診斷。故有將殘胃癌症狀歸納為三類:①表現為潰瘍病復發症狀;②表現為胃切除術後綜合征;③表現為晚期癌腫衰竭。殘胃癌的臨床特點為胃切除術後多年經過良好。發後再出現胃部症狀且進行性加重。而胃切除術後綜合征常是術後即出現症狀,以後繼續存在或逐漸減輕,潰瘍病復發多以邊緣性潰瘍,可出現較典型的潰瘍病症狀。殘胃癌可以表現無規律性疼痛為主要 症狀,上腹飽脹或脹痛。有的以上消化道出血為首發症狀。病變在贲門部的殘胃癌可以較早 出現吞咽困難,病變在胃腸吻合口周圍者則常出現間歇性嘔吐。晚期殘胃癌可出現貧血、消瘦、上腹包塊或腹水征。

  (4)復發胃癌診斷:胃癌病人施行胃癌根治術後或胃良性疾病施行胃部分切除術後,又重新出現胃病症狀,或原有輕度胃症狀又加重者,均提示應進行進一步檢查。由於殘胃鋇劑通過較快,同時殘胃位於肋弓下限制了壓迫技術的應用,吻合口縫合形成隆起和反應變化等。給X線診斷造成了困難。X線診斷率僅為50%~70%,且多為晚期病變。應用低張氣鋇造影診斷雖可有所提高,但仍不及胃鏡檢查可靠。國內一組356例胃癌術後3個月至20年的定期胃鏡隨訪檢查中共發現8例癌(5.8%);在218例胃癌術後出現胃部症狀者中發現癌腫24例(11%)。胃癌發現在術後6個月至5年。其6例發生在術後5年以後,可見胃癌術後殘胃再患胃癌的機會比一般人高,是再發胃癌的危險人群,應在無症狀時給予定期胃鏡隨診檢查。對術後三個月首次陰性乾,以後每6個月至1年檢查一次。持續進行5年,也有主張直至終身者。但多數病人很難接受,有待尋找更簡便非侵入性檢查。

  (5)復發胃癌治療。過去對於復發癌的治療多較保守。全日本統計:復發胃癌三分之一的患者為單純剖腹探查。未切除者平均生存3.3個月,切除病例三分之一生存一年以上。24%患者多施行短路或造瘘等姑息手術。平均生存期10個月。復發胃癌再次手術死亡率6.4%。近年來隨著胃鏡隨訪檢查的進行,對復發胃癌及殘胃癌認識的提高,診斷治療技術的改進,復發性胃癌與殘胃癌早期診斷和根治切除率均有明顯提高,如許正昌等在胃癌術後無症狀病例查出8例胃癌中6例(75%)為無淋巴轉移的早期胃癌。張天澤總結我國殘胃癌35例,根治切除率為62.5%。因此,對復發性胃癌,尤其是對於殘胃再發癌及殘胃癌不應輕易放棄手術治療。

  手術方法多主張殘胃全切除術,並清除胃周淋巴結。殘胃全切除既根除了原發癌灶,且切除了體內亞硝胺合成的主要器官,也切除了胃癌前病變防止再次復發。殘胃全切除術後的重建,術式方法較多,通常以間置空腸代胃,使食物先經過十二指腸液的混合消化,對病人術後維持營養較好。對於進展胃癌的切除范圍:殘胃全部、一部分食管和胰、脾聯合切除,同時切除有粘連的肝左外側段、橫結腸和膽囊等。更有甚者主張行左上腹內髒全切除加Appleby手術(在胃十二指腸左側切除肝總動脈、腹腔動脈、膽囊切除)。手術創傷大,並發症多。況且完全依賴手術清除腹內癌細胞也不可能,也違反綜合治療腫瘤原則。我們對於晚期復發胃癌與殘胃復發癌,施行殘胃全切除及淋巴切除外,對因粘連重要血管和器官無法根治時,術中常規以金屬夾標記其范圍,術後行直線加速器局部放療,並經所屬動脈插管置入藥泵及腹內置管於膈下肝髒的髒面防止術後因粘連包繞導管孔形成積液及阻塞影響腹腔內化療,獲得較好的療效。如患者郭某某,男性,兒科醫生,於1979年診斷胃窦部腺癌,施行胃大部分切除及胃周淋巴清除術,於1983年又出現症狀,胃鏡及活檢病理診斷胃癌復發,第2次手術施行殘胃全切除及胃周淋巴清除術,術後堅持綜合治療,至今一直健在。

  (6)復發性胃癌的預後:復發性胃癌及殘胃癌的預後與一般胃癌一樣,關鍵在於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包括根治性手術,動脈灌注及腹腔灌注化療與必要的放療等。高木1981年報道殘胃癌切除率84%,治愈切除率57.3%,早期殘胃癌5年生存率72.7%,進展期5年生存率22.2%,林超鴻1989個報道,進展期殘胃癌切除率85.7%,治愈切除率57.2%,總5年生存率33.3%。

9.2胃癌腹膜播散

  是胃癌向腹膜的播散轉移復發。

  (1)腹膜復發率:1966年全日本統計,胃癌腹膜復發占28%,居復發病例的第二位。但日本有的報告腹膜復發率為40%,復發最多為腹膜。1981年日本外科學會的資料,腹膜復發率33.6%~54.7%,居復發病例的第一位。總之,胃癌發生腹膜復發播散轉移者是比較多的,且往往常並有癌性腸粘連性腸梗阻,促使患者短期死亡。一組病例報道胃癌術後腹膜轉移51.7%。其中合並腸梗阻者占30%。

  (2)胃癌腹膜播散原因:胃癌侵犯漿膜後,在漿膜面的癌細胞容易脫落入腹腔,而引起腹腔內種植性轉移。根據臨床研究:胃癌細胞脫落至腹腔與胃癌是否侵及胃漿膜及侵犯胃漿膜的面積大小有關,如胃癌浸潤深度未侵犯至胃漿膜(S0)者腹腔內游離癌細胞0%;可疑胃漿膜侵犯(S1)者9.1%~18.8%;胃癌已透胃漿膜(S2)者33.3%~36%;胃癌侵及胃風吹雨打髒器(S3)者59.4%~65.2%。另外隨著受侵犯漿膜面積擴大,其腹腔內游離癌細胞陽性率依次遞增,胃癌侵犯胃漿膜面積大於20cm2者腹腔內游離癌細胞陽性率50%~73.3%。臨床研究:檢查腹腔游離癌細胞陽性率以盆腔采集標本為最高,故多數學者認為胃癌卵巢轉移主要是經腹膜途徑,一般發生率10%~21%。

  (3)胃癌腹膜復發的病理:前已述及腹腔內的游離癌細胞的陽性率除與胃癌浸潤深度及漿膜面積的大小有關外,還與胃癌大體類型、分化程度及生長方式有關, 如游離癌細胞多見於浸潤型(BorrmannⅢ、Ⅳ)胃癌,低分 化和分化不良者比較高、中分化者游離癌細胞陽性率高;巢狀與彌漫性生長比團塊狀生長的游離癌細胞最性率高。 Nakajima將癌的漿膜外觀形態分為正常型、瘢痕型、結節型、苔狀型、腱狀型和顆粒型六種,後三型腹腔內游離癌細胞陽性高,而前幾型較低。陳峻青則將癌的漿膜外觀形態分為正常型、反應型、結節型、腱狀型、多彩彌漫型和苔狀型六種。劉慶華發 現正常型及反應型腹腔內無游離癌細胞檢出,結節型陽性率10%,而後三型陽性率高達60%左右。朱少俊等將腹腔內游離癌細胞陽性率高,而組間無顯著差異的腱狀、苔狀型、顆粒型和多彩彌漫型漿膜外觀歸為Ⅰ型,結節型為Ⅱ型,極少檢出腹腔內游離癌細胞的正常型、反應型、瘢痕型歸為Ⅲ型。腹腔內游離癌細胞的陽性率為Ⅰ型47.3%;Ⅱ型16.7%;Ⅲ型0%。日本神前等將腹膜復發分為5種類即結節散在型、小結節撒布型、彌漫型、彌漫浸潤型、浸潤硬化型和卵巢型。胃癌的卵巢轉移過程中以雌激素受體ER(癌細胞)-雌激素(卵巢)為紐帶的特殊器官的親和性起重要的作用。故雌激素水平較高的卵巢對ER陽性的癌細胞起著陽性趨化作用或“選擇”作用,謂胃癌易轉移卵巢的緣故。彌漫型多為早期復發,浸潤硬化型多為晚期復發。日本胃癌研究會將腹膜擴散程度分為P0(無腹膜擴散),P1(胃癌附近腹膜,大網膜及橫結腸癌擴散),P2(橫結腸下及膈肌腹膜少數癌灶),P3(遠處腹膜多數癌灶擴散)。腹膜癌擴散不僅病變擴大而且惡性度也增高。

  (4)臨床表現:胃癌一旦侵犯腹膜,常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腹水,加之胃腸蠕動受限,故病人首先感到腹脹,飯後尤加重,總覺得食物積存在上腹部,故食欲不振,體重下降,全身倦怠感,貧血,面色蒼白。胃癌卵巢轉移者表現月經異常,血量增多,陰道斷續出血。體檢可有上腹壓痛或可扪到包塊。腹部叩診有腹水征。肛門指診,可觸及較硬的,不整形且固定結節或包塊,婦科雙合診可扪到腫大 的卵巢或包塊,有觸痛。伴有癌性粘連性腸梗阻時,可出現惡心嘔吐,不解大便不排氣,腹脹呈進行性加重,出現典型的部分性或完全性腸梗阻表現。使病人的一般情況迅速惡化,呈現惡病質。

  (5)診斷:腹部少量腹水有時體征不明顯。施行B型超聲波檢查可准確的明確腹水之有無及多少。可施行腹腔穿刺抽吸腹水。一般為淡黃色,亦有少數病例為血性腹水。腹水下午細胞學檢查,有助確定診斷,但往往需 反復進行多次檢查才能檢出癌細胞。實際上臨床實踐中更多的病人確診是因為腸梗阻或卵巢腫瘤再次施行手術時明確診斷的。

  (6)治療及預防:根據胃癌浸潤的深度,漿膜是否被侵犯以及胃癌細胞穿透漿膜的面積范圍大小,對可能有腹腔游離癌細胞陽性者,除選擇合理的根治手術外,還應在術中析後采用殺滅游離癌細胞的方法,預防術後的腹腔內胃癌腹膜復發。對已經發生復發者采取積極 的腹膜抗癌治療以提高治療效果。國外報道:胃漿膜受累患者,即使施行根治性切除後,仍有大約50%的病例復發,可能是手術時癌細胞已有腹膜內播散,叵手術期間癌細胞腹膜內播散。在一組309例胃漿膜受累的胃癌切除時,44%的病人在 腹腔內有游離癌細胞,胃漿膜癌侵犯區10cm2或小於10cm2病例,游離癌細胞22%陽性,5年生存率31%,而胃漿膜癌侵犯大於20cm2的病例,72%可發現游離癌細胞,其5年生存率僅8%。胃漿膜受累但無脫落癌細胞者,手術後5年生存率可提高到40%。足見預防胃漿膜癌細胞脫落在腹腔內非常重要。國內有報道用4層干紗圸覆蓋或用TH膠膜封閉胃癌漿膜,局部印片顯微鏡及電鏡觀察,癌細胞不能通過膠膜。另外為了預防胃癌脫落的游離癌細胞在腹腔內種植,在手術關 腹前用生理鹽水或低滲(蒸餾水)低熱(42~43。C)脫落癌細胞殺滅劑灌洗腹腔5~30分鐘,可殺滅腹腔內游離癌細胞。國外報道:在14例胃癌腹水癌細胞患者,根據攝取3H-胸腺嘧啶甙量的分析,表明其中12例的癌細胞呈很高的活力,而腹腔內注入絲裂霉素後所得癌細胞3H-胸腺嘧啶苷攝取活性顯著降低,說明腹腔化療有抑制癌細胞作用。故主張在關腹前在腹腔內再注入抗癌藥物並與腹腔內置藥泵,術後繼續腹腔化療。腹腔內給以小劑量或中劑量藥物直接到癌灶可以增加腫瘤的藥物濃度和總量,提高對癌細胞毒性,同時減少到達血漿的藥量,降低全身毒性。藥物動力學模型表明,腹膜腔內直接給藥較靜脈給藥更有利物與腹腔髒器接觸。解剖研究和實驗證實,注入腹腔藥物主要通過門脈循環,經肝髒時便代謝成無毒的形式進入體循環,5-Fu首先通過肝髒時,就在肝內塊速而完全的代謝。即使藥物濃度超過全身耐受水平,在腹腔內給藥仍然是安全的。當腫瘤細胞進入細胞周期的易損期時,藥物便與緩慢分裂的腫瘤細胞接觸。此外,腹腔藥物由組織間隙的組織液亦可經毛細淋巴管至淋巴道流經各站淋巴結,對淋巴管與淋巴結內癌細胞亦有殺傷作用。為保證藥物與腫瘤的接觸腹腔內必須有足夠容量的液體。缺點是藥物穿透實體瘤的深度是有限的,故若能結合實體瘤所屬動脈灌注化療則效果更好。有報道與腹腔抗癌藥合並施行放射治療。亦有推存施行全腹腔放療,有生存3~5的病例。胃癌卵巢轉移僅是腹膜轉移的一部分。僅僅施行手術切除卵巢轉移癌意義不大,甚而加速病人死亡,因卵巢切除可促進癌細胞迅速擴散。魏永和等報道,施行子宮和域附件切除手術後,66.6%於術後半年內死亡。

9.3 腹腔淋巴道復發

  胃癌術後腹腔淋巴結復發與患者術前有無胃周或腹腔內淋巴結轉移,以及胃癌手術時對淋巴結清掃的是否徹底有關。

  (1)腹腔淋巴結復發率:1966年全日本統計,淋巴結復發率10%。一般報道1.9%~11.7%。

  (2)腹腔淋巴結轉移的原因及途徑:惡性腫瘤細胞比正常組織容易離散。是由於瘤組織含鈣低,癌組織釋放透明質酸酶,腫瘤組織間液含有高的溶酶體及組織蛋白酶促使瘤細胞自腫瘤實體 離散,以阿米巴樣運動穿透基底膜和結締組織間隙。毛細淋巴管通透性高,一般無完整基底膜,在內皮細胞間有暫時的裂隙 ,使瘤細胞易於以阿米巴樣運動穿進入淋巴管內。國內齊春蓮等報道進展期胃癌125例,其中20例有淋巴管癌栓,占16%。而無淋巴管癌栓者105例,占84%。前者淋巴結轉移率100%。後者為70.48%。瘤細胞在淋巴管內以單個瘤細胞或瘤細胞30~60分鐘即可到達淋巴結中間窦及髓窦增殖。有時瘤細胞可繞過淋巴結在下站淋巴結轉移,稱跳躍式轉移。一般認為淋巴結有機械性過濾作用和生物性屏障作用,即瘤細胞可被淋巴結免疫反應殺滅。故不是說所有的淋巴結均發生轉移。有關這方面的解釋有Paget提出的“種子和土壤”學說及Ewing提出的“動力學”假說。前已述及淋巴道內的轉移瘤細胞除主要來源於原發病灶直接侵入淋巴管至淋巴結外,血循環中瘤細胞可通過組織間隙侵及淋巴管到淋巴結。進入靜脈循環的瘤細胞能在肺內形成第一轉移灶,可以進一步形成第二及第三轉移灶。

  (3)胃癌病人淋巴結轉移度的研究:眾所周知,分析胃癌淋巴轉移及復發淋巴轉移數量,對胃癌預後判斷及指導其進一步治療具有更大的重要性。故國外報道:在338例胃癌手術病例中共檢出附屬淋巴結10134個,每例病人平均約30個。根據每例胃癌病人轉移淋巴結的個數與檢出的淋巴結總數之比例,稱之謂淋巴結轉移度。將上述病人按轉移度分為0%、-25%、-50%、>50%四組。隨訪轉移度0%組5年生存率為73%;-25%組為43%;-50%組為22.6%;>50%組為7.4%,表明5年生存率隨著淋巴結轉移度上升而下降,此外隨著轉移度的上升,窦組織細胞的增生減少。胃癌間質淋巴細胞的浸潤隨著轉移度的上升而減少。腫瘤的深度與胃漿面的侵犯程度與與轉移度的上升呈正比關系。所以,淋巴結轉移度是一個良好的斷判預後因素,結合其它因素,能較好地表現胃癌生物學特性。

  (4)臨床表現:由於復發淋巴結的部位不同,其臨床表現也不同,如在腹膜後腹腔動脈及腹主動脈周圍的淋巴結復發,常表現為腰背痛,不能仰臥平睡,呈軀體前屈坐位。若胰頭及膽管下端淋巴結復發腫大,可表現進行性阻塞性黃疸症候群,橫結腸及小腸系膜淋巴結復發,表現不同程度梗阻,有時腹部扪到包塊。

  (5)診斷:除臨床體查外,應用B超或CT檢查,一般不難確診。

  (6)治療:胃癌術後腹腔淋巴結復發,多見於首次手術時淋巴結清掃不徹底遺留淋巴轉移灶發展腫大,或者由於第一或第二轉移灶的淋巴結轉移。故再次手術清掃淋巴結的難度較大。一般除了為解除腸道或膽道梗阻手術外,多采取放療或化療等治療。如為了解除梗阻手術時亦可同時用金屬夾鉗夾標記出淋巴結復發的范圍,以便於實施准確的放療。亦可置入所屬血管藥泵進行術後動脈化療,效果比一般靜脈化療要好,且毒付作用較輕。

9.4胃癌肝轉移

  包括血行轉移與胃癌穿入肝髒,即直接蔓延。不管屬於那種情況,多見於晚期復發胃癌病人,故臨床醫生常不收容治療,所以,有關這方面的資料較少。

  (1)胃癌肝轉移率:多為經血行轉移,有報道經血行轉移最多見於肝髒和骨髓,占46.7%。國內宋心龍等報道:1970~1989年的1426例胃癌術後有肝髒轉移者125例,占8.47%。胃癌施行沖腹探查62例中24例發生肝轉移,占38.71%(24/62)。一般報道5%~7%,中國醫科大學腫瘤研究所報道6.3%,占姑息手術者11.1%,日本占姑息手術23.7%。

  (2)胃癌肝轉移的過程:胃癌肝轉移多見於BorrmannⅠ、Ⅱ型,早期胃癌的Ⅰ型及Ⅱa型。組織學多為乳頭狀及腺管腺癌。胃癌血行轉移。途徑主要是經門靜脈或肝動脈。首先是瘤細胞膜電荷改變和溶酶體溶酶作用,使瘤細胞從原發瘤上脫離。脫離的瘤細胞藉阿米巴樣運動侵入血管,但在血循環中出現瘤細胞並不意味著一定有轉移發生。一般認為血小板和纖維蛋白在瘤細胞停滯,穿出血管壁的過程中起重要作用。此外腫瘤轉移的器官特異性。歸納起來:與器官血管血管解剖分布和血液動力學構成的機械性因素、器官的微循環及瘤細胞本身的性質有關。根據辛彥等研究:發生肝髒轉移的胃癌均具有吸收功能分化,同時伴有合成與結合層粘連蛋白(Laiminin)的能力。可結合層粘連蛋白,說明此類型胃癌細胞具有層粘連蛋白受體活性。腫瘤宿主的血管內外基底底膜內含有層粘連蛋白糖蛋白,當具有層粘連蛋白受體活性的癌細胞遇到血管內皮基底膜時,即可以層粘連蛋白受體-層粘連蛋白為紐帶呈特共性的結合,並侵入血管,血循環中癌細胞即可與肝細胞或肝窦內皮細胞特異性結合而著床,胃癌肝轉移即形成。日本將胃癌轉移分為H0(無肝轉移);H1(一葉肝轉移);H2(兩葉少數散在轉移)。H3(兩葉多數散在轉移)。

  (3)臨床表現及診斷:肝髒轉移癌不同於原發性肝癌。在胃內臨床上相對的比較少見。由於肝髒本身不像原發性肝癌具有肝炎及肝硬化背景。故無肝功能失代償表現。如轉移灶侵犯肝門時偶有黃疽及肝髒腫大。若侵犯左半肝時,病人常因上腹包塊就診。臨床上多以胃部及上消化道症狀及引起病人注意。B型起 聲檢查、CT掃描及核磁共振檢查不難確診。結合脾髒大小、門靜脈直徑的寬窄及甲胎蛋白、肝功能與乙肝系列等檢查與原發性肝癌不難鑒別。

  (4)治療:前已述及胃癌一旦經血循環轉移,多屬晚期,且常為多發性右半肝轉移。再手術切除的可能性較少,故多采用經肝動脈插管或與門靜脈雙插管,以單藥泵或/與雙藥泵,施行動脈及門靜脈化療藥灌注及栓塞,也可在B型超聲導引下進行轉移癌灶內純酒精注射治療。近來國內報道放射治療的效果亦不錯,5年生存率56.3%。對於左外側直接蔓延性肝轉移,只要能夠切除者可與 原發灶一並切除,若術後轉移者亦可爭取切除,術後肝殘端施行放療及肝動脈或/與門靜脈插管藥泵灌注化療。療效比帶肝癌灶病例更好。

9.5 胃癌肺轉移

  由於X線廣泛普及,臨床上將胸部X線透視或照片列為常規檢查項目,因此胃癌肺部轉移病變的發現也增多。加之,肺轉移癌灶切除成功率增多,而手術安全性提高,故晚近引起臨床醫生的重視。

  (1)胃癌肺轉移的發生率,一般認為,胃癌轉移首先是肝髒,肺轉移較少。但文獻報道:胃癌髒器轉移中肺轉移占20%~40%,僅次於肝髒。

  (2)胃癌肺轉移的途徑及病理:根據人體解剖一般將惡性腫瘤的血行轉移分為3型:第Ⅰ型為肺靜脈型,第Ⅱ型為肝靜脈型,第Ⅲ型為體靜脈型,第Ⅳ型為門靜脈型。胃癌肺轉移主要為第Ⅳ型即胃癌細胞經門靜脈入肝髒,癌細胞若在肝髒未被“濾器”阻止,則胃癌細胞即可隨血循環到肺,即可能形成肺的血行轉移癌;胃癌肺轉移的另一途徑是通過淋巴道和血道之間的解剖通道發生的。常見的有胃癌周圍淋巴管內的癌細胞經胸導管至頸靜脈角入血,然後 經血循環至肺轉移,也有經過胃癌已轉移的淋巴結的血管到達血循環的,此外胃癌也可侵犯膈肌及淋巴客侵犯胸膜至肺,或經淋巴管至肺門及縱隔的淋巴結轉移,當肺門出現癌性淋巴管炎的阻塞時,常伴有胸積液現象。文獻報道肺轉移的胃癌50%為BorrmannⅢ型。組織學多為高或中等分化癌,多呈巢狀或團塊狀生長。所以肺轉移灶多為塊狀或結節狀,周邊境界清楚。

  (3)胃癌肺轉移的臨床表現:胃癌肺轉移較少見,1957年北京協和醫院經病理學檢查證實的81例肺轉移惡性腫瘤中,由胃癌轉移者僅4例,占4.49%。由於胃癌肺轉移很少侵犯支氣管粘膜,而以肺內轉移為主,故在早期可以無症狀。根據北京協和醫院81例統計:有咳嗽(431%)、咯痰(31%)、氣短(28.3%)、咯血(16%)、及胸痛(11.3%)。結節型轉移惡性腫瘤多數無明顯症狀,除非發展至相當大的腫塊時才可能引起壓迫症狀。粟粒狀及淋巴管炎樣(網狀型)的肺轉移瘤則常引起干咳,進行性呼吸困難及發 鉗。

  (4)診斷:對胃癌病人必須定期進行胸部X線檢查,發現可疑病灶及肺門增寬者都要引起注意,最簡單的檢查是痰化驗癌細胞。有的病人無咳嗽咯痰,可采超聲波用霧化器噴霧液為含有0.1%薄荷的15%鹽水,霧粒直徑小於5μm,能直接進入肺泡,排出 過程中可沖刷支氣管樹,帶出腫瘤細胞。有條件時可行CT檢查及磁共振顯象。仍不能確診者可施行支氣管鏡檢查及活檢。近來亦有報道用縱隔鏡檢查及肺腫瘤穿刺活檢等,但都有一定的並發症,要根據條件應用。

  (5)治療:一般而言,胃癌肺轉移後已無根治希望,故主要是減輕痛苦延長壽命的治療原則。但是,胃癌已經根治且無復發現象的病例,而肺內轉移癌又很局限,同時病人周身情況很好,亦可考慮施行肺切除手術治療。化療可施行介入化療結合胸腔內局部化療均可緩解病解,達到減輕痛苦延長壽命的目的,我們有一例病人經過上述綜合治療存活三年之外。

Copyright © 胃病康復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