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康復網 >> 胃病百科 >> 關於胃病 >> 胃下垂中醫治療診斷方法/中醫治療方藥方劑

胃下垂中醫治療診斷方法/中醫治療方藥方劑

  疾病名稱(英文)gastroptosis拚音WEIXIACHUI別名西醫疾病分類代碼消化系統疾病中醫疾病分類代碼西醫病名定義胃下垂指站立位時,胃的下緣達盆腔,胃小彎弧線最低點降至髂嵴連線以下。臨床表現為食後上腹飽脹等消化不良症狀。胃下垂通常是內髒下垂的一部分。中醫釋名西醫病因中醫病因季節地區人群常見於女性,瘦長體型者、經產婦、多次腹部手術有切口疝者、慢性消耗性疾病明顯消瘦者,以及長期臥床少活動者等。強度與傳播發病率發病機理腹內髒器正常位置主要由三個因素予以固定:①橫膈的位置及膈肌的活動力。②腹內壓力的維持,特別是腹肌張力以及腹壁和腹內脂肪層厚度的托墊作用。③鄰接髒器或某些相關韌帶的固定作用。胃-十二指腸兩端是固定的,這主要依靠食管的贲門部以及胃-膈、胃-肝、胃-脾和胃-結腸等韌帶的固定,而且十二指腸空腸彎亦固定在後腹壁;但正常胃囊其他部位可上下、左右或前後在一定范圍內略有移動。一般來說,幽門常位於劍突和臍連線中點或臍水平附近。因體型不同,胃的正常形態可分為二種形狀,即高力型(牛角型)、正張力型(丁型)和低張力型(魚鉤型)。由於體形和體質因素,膈肌懸吊力不足,胃-膈、胃-肝等韌帶松弛或被切斷,腹內壓下降或腹肌極度松弛等因素,可使正常胃呈極度魚鉤狀。這種無張力型胃,即形成胃下垂。中醫病機病理病理生理中醫診斷標准中醫診斷西醫診斷標准胃下垂診斷標准:
1.多發生於瘦長體型、經產婦及消耗性疾病進行性消瘦者等。
2.輕者無明顯症狀,重者可有上腹不適,多在餐後、站立及勞累後加重,有飽脹、厭食、惡心、嗳氣及便秘等症狀。亦可出現站立性昏厥、低血壓、心悸、乏力、眩暈等“循環無力症”的其他內髒下垂的表現。
3.肋下角常<90°;站立時腹主動脈搏動明顯;振水聲,以雙手托扶下腹部往上則上腹墜脹減輕;也可同時伴有肝、腎、結腸下垂的現象。
4.X線檢查可見胃角部低於髂嵴連線;胃幽門管低於髂嵴連線;胃呈長鉤形或無力型,上窄下寬,胃體與胃窦靠近,胃角變銳。胃的位置及張力均低,整個胃幾乎位於腹腔左側。
西醫診斷依據常有賴於X線鋇餐檢查,可見胃小彎弧線最低點位於髂嵴連線以下,胃呈無張力型,即胃體呈垂直方向,體部大於底部,窦部低於幽門.胃蠕動微弱或無力,餐後6h仍有少量殘留。十二指腸降段常位於幽門管後方,球部向左偏移。此外,可作飲水超聲波試驗,可測定胃下緣下移入盆腔內。發病病史症狀體征輕度胃下垂患者大多無症狀,下垂明顯者可有上腹不適、餐後飽脹、食欲不振、惡心感、嗳氣和便秘等,可能和胃腸動力和分泌功能低下有關。可有腹部深處隱痛。可能和腸系膜或腹膜受牽拉有關。患者常於飽餐後、多站立或勞累後上腹不適加重,或呈現沉墜感。嚴重患者偶可並發胃擴張和胃扭轉。此外.常伴有其他內髒下垂的表現,如明顯腎下垂時常可有腰背酸痛等,以及所謂“循環無力症”,表現為站立性昏厥、低血壓、心悸等。患者腹上角呈銳角。站立時因胃囊下移,觸診患者上腹部時,腹主動脈搏動特別明顯;托扶患者下腹部向上時,患者感覺上腹重墜減輕。患者上腹部常無壓痛點,如出現壓痛點時,可因立臥位變動而下固定,有些患者因胃排空延緩可出現振水聲。體檢電診斷影像診斷實驗室診斷血液尿糞便腦脊液其他診斷免疫學組織學檢驗西醫鑒別診斷中醫類證鑒別療效評定標准1.治愈:症狀、體征均消失,X線檢查恢復正常范圍。
2.好轉:症狀、體征減輕,X線檢查較前有所恢復。預後並發症西醫治療宜加強腹肌鍛煉,增強腹肌張力,輔以助消化劑,促進食欲,增加營養,可給予蛋白合成劑及胰島素等治療,以促進蛋白合成及增加腹內脂肪。必要時可采用胃托輔助治療。腹部症狀可對症處理。中醫治療中藥針灸針刺療法可試用。推拿按摩中西醫結合治療護理康復預防歷史考證...
Copyright © 胃病康復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