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康復網 >> 胃病百科 >> 關於胃病 >> 吃很多還是餓或胃熱 八偏方除胃熱

吃很多還是餓或胃熱 八偏方除胃熱

特別喜歡吃辣,並且經常吃什麼多東西還是感覺到餓,這可能是胃熱的原因。來看看中醫如何說胃熱吧。“胃熱則消谷,消谷故善饑”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靈樞·脈氣》中說:“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余於胃,則消谷善饑,溺色黃。”

胃熱也叫做胃火,出現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見的是邪熱犯胃;嗜酒、貪食辛辣、過食肥甘厚味,也可以導致胃火;淤血、痰濕、積食等在局部凝結,導致胃氣不暢、血流受阻,都可以造成胃熱;此外,如果肝膽有火,肝氣不舒暢,就有可能不按原來的道路走了,而是“走岔路”去侵犯胃,也可以引起胃熱。胃有熱不僅消化食物快,還會耗損津液,常表現出胃脹、胃脘(即老百姓所說的心口)灼痛、感覺有酸氣向咽喉處冒、口渴口臭,或特別喜歡喝冷飲、吃得多卻容易餓,以及牙龈腫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頭紅、脈搏快等症狀。

消谷善饑,即吃得多餓得快,只是胃熱時會出現的一種表現,健康人群也可能出現消谷善饑,只有同時伴有其他症狀,才能認為是病理性的。如果同時伴有多飲、多尿、形體消瘦,這是由胃火熾熱、腐熟太過導致的,這種情況多見於糖尿病患者。消谷善饑和西醫所說高代謝並不完全相同,後者是指人體甲狀腺激素合成分泌過多,造成機體代謝加快,由於消耗增加而出現食欲亢進,但如果過量的攝入仍然不能滿足體內物質的消耗,就可表現出多食易饑、怕熱喜涼、多汗、疲乏無力、皮膚溫暖潮濕、體重下降等症狀,比如甲狀腺功能亢進。

中醫認為,胃熱是指胃部受了邪熱,通常是由於過量食用煎炸等燥熱食物或嗜酒而導致胃部上火。專家指出,得了胃熱的病人會感覺口渴,而且喜歡喝冷飲,不喜歡喝熱飲,當大量飲用冷飲後,胃部的不適感會得到緩解,另外有的病人還會出現口臭、小便短赤、大便秘結等症狀。

專家提醒市民,人們喜歡經常吃火鍋取暖,再加上邊吃火鍋邊喝酒,就更容易導致胃部上火從而患上胃熱之症。與胃寒不同的是,胃熱首先要清胃火。醫生建議,胃熱患者適宜多食用性質寒涼、具有清胃火和瀉腸熱等功能的食物,如豆腐、綠豆、苦瓜、白菜、芹菜、香蕉、梨等。

另外,要少吃諸如胡椒、桂圓和茴香等辛辣溫熱性食物,以免助長胃熱,加重病情。與胃寒相同的是,胃寒和胃熱都是由於胃部不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而引起的不同症狀,因此,在注意清胃火的同時,還要注意保暖,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注意食物的均衡搭配,不要過量食用火鍋,要適當轉變烹調的手法,這樣才能吃得健康不上火。

中醫治療胃熱的8個偏方

1、溫病熱哕(胃有伏熱,令人胸滿,引起氣逆,氣逆發聲稱為哕)。用茅根、蘆根、葛根各半斤,加水三升煎成一升半。每服一杯,溫水送下。哕止即停服。

2、胃熱吐食,用蟬蛻五十個(去泥)、滑石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碗,加蜜調服,此方名“清膈散”。

3、治胃熱消渴。用陳粟米煮飯吃。

4、胃脘火痛。用大栀子七枚(或九枚)炒焦,加水一碗,煎至七成,加入生姜汁飲下,痛立止。如此病是復發,還要加服玄明粉一錢,才能止痛。

5、胃熱牙痛。用升麻煎湯,熱漱並咽下。方中加生地黃亦可。

6、腸胃伏熱。用酸漿果實五兩、苋實三兩,馬蔺子(炒)、大鹽榆白皮(炒)各二兩、柴胡、共同芩、栝樓根、闾茹各一兩,共研為末,加煉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木香湯送下。

7、(菰根)大寒,治消渴、腸胃痼熱。外敷治蛇傷,瘡毒。

8、口舌糜爛(膀胱移熱於小腸,口舌生瘡,心胃熱,水谷不下)。用柴胡、地骨皮各三錢,水煎服。此方名“地骨皮湯”。如果要用藥,建議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服用。

Copyright © 胃病康復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