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康復網 >> 胃病百科 >> 其他胃病 >> 胃擴張 >> 逢凶化吉“化”出個胃擴張

逢凶化吉“化”出個胃擴張

  人體胃的容量約有500毫升,空腹的時候只有50毫升。胃壁中的平滑肌在張力太大時,就如同彈簧被拉得過長,會降低或失去回縮的能力。因此,短時間內吃了一百個餃子按常理來說如同兒戲,只是這般的量卻讓胃如何承受,但姜某還是吃了,好端端的要辟邪,“辟”出了個急性胃擴張。

  急性胃擴張指胃和十二指腸極度膨脹,腔內潴留大量胃內容物而不能排出。多發於青壯年,也見於三歲兒童或嬰幼兒者。多因暴飲暴食所致,尤其是在長期饑餓或絕食後。古代大災的時候,地方上要例行施粥,第一天總有幾個人死掉,原因是餓了很久,胃腸功能早已衰弱,突然間吃得太多,胃腸無法承受而脹死。因此,如不能及時發現急性胃擴張,給予適當處理,將會造成嚴重後果,病死率通常為20%左右。

  以往,胃擴張更多的是因手術引起的,為手術後並發症,但自手術後廣泛應用胃腸減壓裝置以來,這種情況已明顯減少。因暴飲暴食引起急性胃擴張比手術後所致的嚴重性更大,結合這一新聞,本文主要評述飲食因素引起的急性胃擴張。

  暴飲暴食使胃壁平滑肌突然過度牽拉,導致胃麻痺而失去蠕動能力,引起急性胃擴張;擴張的胃可將小腸推向下方,使小腸系膜和腸系膜上動脈對十二指腸造成機械性壓迫,致使胃、膽、胰的分泌物以及吞咽的氣體大量積存在胃和十二指腸內,使其高度擴張;同時胃內積存的食物發酵又刺激胃黏膜,引起糜爛,出血,病情加重。大量的液體蓄積在胃和十二指腸腔內,不能被重吸收,於是出現溢出性嘔吐。反復嘔吐使大量液體喪失,引起電解質紊亂、酸鹼平衡失調、血液濃縮和周圍循環衰竭,最後導致死亡。而合並存在的感染和中毒均可使病情加重。

  病人典型的表現,多在進食後胃脘部飽滿,1~2小時左右突覺上腹部或臍周持續性脹痛或隱痛,有時伴隨呃逆或嘔吐。嘔吐起初僅每次吐一兩口,量不多,但發作頻繁,以後量逐漸增多。嘔吐物常具有典型特征,開始時是棕褐色渾濁酸臭液體,後因胃出血而呈咖啡殘渣樣。患者常感劇烈口渴,要求飲水,但隨飲隨吐,嘔吐後腹脹並不減輕。若用胃管抽吸,可發現胃內積存大量液體。由於起初腹部疼痛並不劇烈,尚能忍受,往往在發病後24小時或3~5天以後才就診,此時已經有明顯脫水現象,甚至出現休克的表現。若合並有胃壁壞死或穿孔,則更易發生休克,但一般無類似潰瘍病穿孔的劇痛。患者精神萎靡,呼吸急促,表情淡漠,嚴重者呈嗜睡或半昏迷狀態。由於水和電解質紊亂,患者可因休克和鹼中毒死亡。

  如果發生急性胃擴張後該如何處理呢?

  經常變換體位以減輕十二指腸橫部受壓。如病情允許應做胃沖洗,用較大的胃管洗胃,以排除大量食物和黏稠性液體,但應注意一次用水量不宜過多,切忌用力過猛造成胃穿孔。然後改換胃腸減壓管持續減壓。食量應緩慢增加,並給予健脾胃的藥物,以促進胃腸功能早日恢復。洗胃後3~5天,進流質飲食,如米湯、藕粉、牛奶,稍後進半流質飲食,如苡仁粥、米粥、面糊、菜湯等,同時可進水果,以補充能量和維生素。由於這類患者脫水,氯離子、鉀離子及氫離子的大量喪失,可以造成低鉀低氯性鹼中毒,在治療中予以補充糾正。必要時抗休克治療。

  在祖國醫學中急性胃擴張屬於宿食、傷食的范圍。《內經》中即有“飲食自倍,胃腸乃傷”的記載。輕病人以中藥治療,可以收到較好效果,重病人待腸鳴音恢復後也可給予中藥。一般以通腑理氣,健脾和胃,攻補兼施的方法治療。積滯內阻可予消食導滯丸;胃失和降可予大柴胡湯;痞滿燥結可予大承氣湯。可用針刺療法(常用穴位為足三裡、三陰交、內關、天樞、關元、氣海)以促進胃腸蠕動和補益中氣,早日恢復胃功能。

  較重的病例,經上述治療後,病情仍在發展時,應毫不猶豫地進行手術。

  術後應繼續胃腸減壓和其他內科治療。

  既然暴飲暴食是本病的常見原因,大多數病例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在過度勞累、受涼、情緒波動或其他不適的情況下,更不應大量進食。

Copyright © 胃病康復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