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康復網 >> 胃病百科 >> 其他胃病 >> 胃食管反流 >> 胃食管反流的內外科治療

胃食管反流的內外科治療

  胃食管反流病(GERD)即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燒心、反食、嗳氣等症狀,並可導致食管炎和咽、喉、氣道等食管外組織的損害。食管病變可並發食管糜爛、潰瘍、食管癌等。食管外表現可見有慢性咽炎、慢性鼻炎、慢性喉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肺間質纖維化等,以及非心源性胸背痛、突發性耳聾等表現。

  在西方國家人群中有7%-15%的人有胃食管反流症狀,我國據北京、上海地區調查統計,有近10%的人患有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的診斷檢查方法包括:

  1)食管24小時pH監測:可明確直立位和臥位時反流的次數(pH<4)、最長反流時間、長於5分鐘反流次數等,並可明確症狀是否與反流相關:

  2)食管壓力測定:可明確上、下食管括約肌壓力是否低下,食管蠕動功能情況;

  3)胃鏡檢查:可了解有無食管糜爛及糜爛程度,以及贲門口是否松弛。但大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黏膜沒有糜爛。

  為明確胃食管反流病診斷,應結合病史及幾項檢查綜合確定。

  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療目的是控制症狀,治愈食管炎,提高生活質量及防止並發症出現。治療方法包括改變生活方式、藥物、內鏡治療及外科手術治療等。

  一般治療

  為減少反流的發生,應做到:

  1)餐後不宜即刻臥床,睡前2小時內不宜進食:

  2)避免食用高脂食物、巧克力、咖啡、濃茶:

  3)戒煙、禁酒;

  4)吃飯要慢,不要狼吞虎咽,不吃不易消化的食物;

  5)減少導致腹壓增高的因素,如緊束腰帶、便秘和肥胖等;

  6)為減少夜間及臥位時所發生的反流,可適當抬高床頭。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已有數十年歷史,目前為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治療方法。但藥物治療不能根治,停藥後約70%患者症狀復發。長期服藥還可帶來不可避免的藥物副作用。主要藥物包括:

  1)抑酸藥或抗酸藥:抑制胃酸分泌是最主要的治療措施。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是一類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但容易產生耐藥性,故現不作為胃食管反流病常規治療藥物。質子泵抑制劑(PPIs)(如奧美拉唑、蘭索拉唑、潘妥拉唑、雷貝拉唑、耐信等)對胃酸分泌的抑制作用最強,是目前治療GERD最有效的藥物。鋁碳酸鎂(達喜)能同時中和酸及鹼性反流物,可用於治療鹼反流患者。

  2)促胃腸動力藥物:如嗎丁啉、莫沙必利等,能刺激食管及胃腸蠕動,增加下食管括約肌壓力和食管排空速度,對胃食管反流病治療有效。但單用胃腸動力藥的治療效果不理想,因此,宜與抑酸藥物同時服用。

  3)胃黏膜保護劑:如硫糖鋁、麗珠得樂、施維舒等,可保護黏膜,促進黏膜修復。

  內鏡下治療

  包括內鏡下食管微量射頻治療、內鏡腔內胃成形術、全層折疊術等。胃鏡下腔內折疊術(ELGP)治療胃食管反流病,是將縫合器安裝在胃鏡前端,於直視下在齒狀線附近縫合胃壁組織形成皺褶,增加贲門附近緊張度,使皺褶阻擋反流,發揮治療作用。此是一項微創治療新技術,但發生出血幾率大。

  射頻治療用於胃食管反流病治療是鏡下的微創治療,通過熱能治療後增加下食管括約肌厚度,滅活神經末梢,使迷走神經受體失活,膠原組織收縮,從而增加下食管括約肌厚度和下食管括約肌壓力,減少一過性下食管括約肌松弛,起到防止胃食管反流的效果。食管微量射頻治療技術在國外應用於胃食管反流病已有數年。我們首先引入Stretta微量射頻治療儀,在國內首次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進行射頻治療。

  射頻治療操作方法:靜脈誘導麻醉,胃鏡下確定胃食管連接部位,將射頻治療導管置於治療部位,應用射頻治療儀多層面、多點射頻治療。

  該技術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帶來了更為簡捷的治療,而且具有安全有效、操作簡便、恢復快等突出特點。

  外科手術

  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反復發作,無法停藥,甚至少數患者藥物治療後症狀仍無法緩解,尤其有食管裂孔疝患者,藥物治療難以奏效。對於嚴重或頑固的GERD以往需外科或腹腔鏡下手術治療。外科方法短期療效明顯,症狀緩解迅速,約可獲得90%的燒心和反食症狀緩解率,但遠期療效尚不理想,而且療效受手術經驗影響很大。腹腔鏡下胃底折疊術是目前首選的胃食管反流病外科治療方法。

  對表現有呼吸道症狀患者,尤其有哮喘樣發作患者,在不除外其他致哮喘因素存在時,除治療胃食管反流病外,應適當應用支氣管擴張藥物,並禁服心得安、倍他樂克等β2,受體阻滯劑。

    

Copyright © 胃病康復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