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是指直立位時胃的大彎抵達盆腔,而小彎弧線的最低點降至髂嵴連線以下的位置。輕者可無明顯症狀。嚴重下垂者可伴有胃腸動力低下的表現,如上腹部不適、易飽脹、厭食、惡心、嗳氣及便秘等。
患者的上腹部不適多於餐後、長期站立和勞累後加重,有時感到隱痛。下垂的胃排空常較緩慢,故會出現胃潴留和繼發性胃炎的症狀。另外,少數人可出現眩暈、心悸、站立性低血壓和昏厥等症狀。患者站立時上腹部可扪及明顯的腹主動脈搏動。上腹部壓痛點可因不同體位而變動。常可同時發現腎、肝和結腸、子宮等其他內髒下垂。
多見於瘦弱者
胃下垂常見於瘦長體型者、曾生過多於一個孩子的婦女、多次腹部手術而伴腹肌張力消失者,尤多見於消耗性疾病和進行性消瘦者。
中醫學認為,胃下垂的發生,多因長期飲食失節,或勞倦過度,致脾胃虛弱,中氣下陷,升降失常所致。
主要采用內科治療
胃下垂的治療主要有手術和內科治療兩種。胃固定術的效果不佳,如折疊縫合以縮短胃的小網膜,或將肝圓韌帶穿過胃肌層而懸吊固定在前腹壁上,現多已廢棄不用。
目前,主要采用內科對症治療。少食多餐,食後平臥片刻,保證每日攝入足夠的熱量和營養品。加強腹部肌肉的鍛煉,以增強腹肌張力。症狀明顯者,可放置胃托。
中醫治胃下垂注重益氣健脾
中醫藥治療有明顯優勢,常采用益氣、健脾、升提等方法治療。當然,由於本病早期症狀不明顯,待患者就醫時往往已不局限於氣虛下陷,而常伴有氣滯、血淤、痰飲等,出現虛實夾雜的復雜情況。醫生應分析病情,有的放矢地進行治療,才可取得最好療效。
補中益氣丸是治療胃下垂的首選方藥,主要由黃芪、黨參、炙甘草、白術升麻、柴胡等組成,具有補中益氣,升陽舉陷的功效,可用於胃下垂、子宮脫垂、脫肛以及其他髒器的下垂。對脾胃虛弱所致的體倦乏力、食少腹脹、久瀉等也有較好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