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潰瘍性消化不良non-uler dyspepsia,NUD是由慢性胃炎、十二指腸炎及胃動力功能障礙所引起的常見症候群。約70%的慢性胃炎可伴有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陽性。本文著重分析Hp感染與胃粘膜炎症、糜爛的關系。
1 對象和方法
179例系本院1989-10~1991-04門診經胃鏡及粘膜活檢有非潰瘍性消化不良伴慢性胃窦部炎症糜爛的患者。其中男137例,女42例,年齡為28歲~78歲,平均為46.7歲。均有上腹部隱痛不適、嗳氣、食欲不振、飽脹、惡心和(或)嘔吐等症狀。另外,30例慢性輕度淺表性胃炎患者作Hp檢測。采用尿素酶快速診斷試劑。
2 結果
179例NUD伴慢性胃窦炎及不等程度糜爛者,包括萎縮性胃炎54例,表淺性胃炎125例,有75例(41.89%)Hp陽性。30例輕度慢性淺表性胃炎僅3例(10%)陽性,二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說明NUD伴Hp感染者與胃粘膜炎症的程度有關。本組Hp陽性者,40歲以下者占45.2%(28/62例),40歲~60歲者為43.5%(40/92例),60歲以上者為28.0%(7/25例)。經統計學處理,3個年齡組的Hp陽性率差異無顯著性(P>0.05)。
慢性胃窦炎伴糜爛者,屬萎縮性胃炎者Hp陽性為40.7%(22/54例),表淺性胃炎Hp陽性36.8%(46/125例),二者之間差異無顯著性(P>0.05),提示Hp感染與胃粘膜有無萎縮無明確關系。
病理檢查在伴有不等程度的腸腺化生或不典型增生39例中陽性14例,不伴有的140例中Hp陽性54例。故伴或不伴有腸腺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與Hp感染無關(P>0.05)。
3討論
Hp感染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及非潰瘍性消化不良的關系已為大家所熟知。本組有NUD症狀伴慢性胃窦炎及不等程度糜爛者Hp檢出率為41。9%,提示胃炎活動及其程度與Hp感染有關,而年齡、症狀輕重、胃粘膜萎縮程度、腸腺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無一致性關系,與文獻報道一致。Gad等報告186例NUD患者,內鏡發現7。5%伴有胃炎和十二指腸球炎,其中83。5%Hp陽性,提示Hp感染在NUD伴胃、十二指腸炎的發病中有重要作用。
診斷胃腸道Hp感染有多種方法。晚近,Parodi等對NUD和潰瘍患者各30例,測定胃窦粘膜內源性前列腺素E2和E2a含量,發現NUD伴活動性淺表性胃炎者的PGE2水平明顯增高。Gad等應用細胞刷檢測Hp,陽性率為67。2%,而活檢陽性率為67。5%,認為刷檢具有快速、簡便和高度特異性。Loffeld等應用ELISA法檢測70例NUD的抗HpIgG抗體,發現Hp相關胃炎的陽性和陰性預測值為100%,提示這一血清學檢測有可能替代內鏡檢查。快速尿素酶檢測法對活檢標本中Hp數量越多,其反應時間越短,顯色亦越明顯,其靈敏度和特異性分別為62%和100%。
Hp感染可引起暫時性消化不良,但Hp清除後是否可改善症狀尚未肯定。Karttunen通過107例本病患者研究Hp與胃部炎症及膽汁返流的關系,僅38%檢出Hp,說明Hp的存在與否同膽汁返流無關。
本組NUD伴胃窦炎症、糜爛者75例Hp陽性。經用包括次枸橼铋、慶大霉素等藥物治療後,部分病例Hp轉陰,內鏡復查胃窦炎及糜爛明顯改善,進一步說明二者之間的密切關系。但部分仍遺留NUD的某些症狀。
NUD患者Hp慢性胃窦炎、糜爛之間的機理尚不清楚。Hazell等指出,Hp常聚集在胃上皮細胞連接部,在局部產生強活性的尿素酶,使粘膜上皮表面的尿素快速水解,產生的氨使局部區域的pH值升高,此種微環境的改變影響氫離子從胃腺腔經粘液層排泌入胃腔,刺激胃粘膜,導致胃粘膜糜爛和/或潰瘍形成。Smith等提出,由於在胃腔至胃粘膜表面上皮之間存在一個可阻止氫離子逆擴散和Na+-K+-ATP酶控制的鈉離子梯度,當Hp水解尿素後,高濃度氨使胃粘膜上皮細胞代謝率增高,消耗大量ATP,從而直接影響Na+-K+-ATP酶的轉運功能。導致胃粘膜損傷和/或糜爛;或由於Hp合成的蛋白酶能裂解粘液中粘多糖聚合結構,從而影響胃粘膜表面粘液屏障的完整性,導致H+反彌散,使胃粘膜上皮易受胃內容刺激,發生糜爛或潰瘍。而Hazell等認為,Hp對胃粘膜有特殊的親和力,Hp有多根帶鞘的鞭毛從菌體一端突出,以螺旋形式快速通過粘液層,吸附於胃粘膜細胞表面,產生毒素,導致粘膜損傷和炎細胞浸潤。
對內鏡診斷有糜爛性胃炎或十二指腸炎及Hp陽性者,應用次水楊酸铋及甲硝唑或羟氨苄青霉素治療,可改善症狀,但徹底清除Hp感染仍有困難,且可有復發。铋劑可促使胃粘膜增殖和釋放PGE2至胃腔。推測铋劑對胃粘膜的作用可能是通過粘膜前列腺素而發揮作用。部分NUD患者伴有胃腸運動功能障礙者應用Cisapride(西沙必利)治療,可使胃窦及十二指腸動力改善,慢性消化不良症狀明顯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