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康復網 >> 胃病百科 >> 胃病病因 >> 幽門螺桿菌 >> 警惕胃內的“藍色幽靈”

警惕胃內的“藍色幽靈”

  一、偶然見“小蟲”贏得“諾貝爾”

  自從1983年兩位澳大利亞醫師羅賓·沃倫與巴裡·馬歇爾在世界著名的醫學雜志《柳葉刀》上發表第一篇關於“幽門螺桿菌”的文章後,引起醫學界對幽門螺桿菌持續20多年的研究熱潮,並且這種高潮至今仍未有衰退的征兆。幽門螺桿菌的發現與研究,改變了人們對胃病的傳統認識,帶來了胃病治療的革命性變化,他們改寫了胃病的理論。為了表彰兩位科學家對胃病認識的裡程碑式的貢獻,他們獲得了“200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

  早在1979年,沃倫便注意到在胃黏膜組織中有一種線狀“藍色彎曲菌”,並且總是在出現有炎症改變的胃黏膜標本中,他敏銳地意識到這種細菌與慢性胃炎之間存在著某種瓜葛。這與傳統的關於胃炎是“非細菌性疾病”理論相悖,他的觀點受到當時“權威”人士的嘲諷與批評,但沃倫仍然堅守他的看法,全力進行研究。1981年,年輕的消化科醫師馬歇爾加入到沃倫的研究中,開始了他們之間輝煌的合作。1983年他們分離出了這種細菌,命名為“幽門彎曲菌”,在《柳葉刀》雜志上發表了《在活動性胃炎的胃上皮上未被確認的彎曲菌》一文,這是第一篇關於幽門螺桿菌的文章,隨後研究證實這種細菌是導致胃炎、消化性潰瘍的主要原因,1989年被正式命名為幽門螺桿菌。

  沃倫與馬歇爾的成功在於他們注意到了細節,注意到了被大多數人忽視的東西;其次,他們沒有墨守成規,沒被傳統的觀點束縛,沒有屈從於權威;最為可貴的是他們的執著與堅持。他們改寫了胃病的理論,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隱身雖有術,氣中顯“原形”

  隨著研究的深入,有多種幽門螺桿菌診斷方法問世。主要有侵入性與非侵入性檢查兩大類。

  侵入性檢查主要是指通過胃鏡取出胃黏膜活組織來診斷幽門螺桿菌。非侵入性檢查包括:血清學檢查、糞便檢查和呼氣試驗。其中,呼氣試驗中的“碳14(14C)呼氣試驗”最為簡便與實用。

  “碳14呼氣試驗”是利用了幽門螺桿菌的尿素酶能分解尿素為氨和二氧化碳的原理設計的,這種方法是兩位幽門螺桿菌發現者“天才”的靈感閃現。由於幽門螺桿菌是胃內發現的惟一有尿素酶的細菌,當空腹時服下用14C標記的尿素時,若胃內有幽門螺桿菌,尿素被分解後的含14C的二氧化碳吸收入血;隨血液循環從呼吸道排出。14C可釋放β射線,通過特殊的設備,可以記錄到p射線的存在。如果從呼出的氣體中發現了β射線存在的證據,便可以逆向推理,得出胃內有幽門螺桿菌存在的結論。通過大量的試驗數據證明,口服尿素後,呼出二氧化碳的高峰在20~30分鐘之間。“碳14呼氣試驗”測定幽門螺桿菌敏感性與特異性均達90%~100%,是非侵入性檢查的首選方法。“碳14呼氣試驗”測定幽門螺桿菌簡便、准確、安全,空腹時服下用14C,再吹上幾口氣,便可以准確了解到有無幽門螺桿菌感染,尤其對治療的隨訪更為實用,易被患者接受。

  需要強調的是,14C雖然為放射性核素,半衰期長,但只釋放純β射線,加之給予的劑量極其低微,對機體不會造成傷害,一次檢查對人體的輻射量低於一天所受到的大氣本底照射量。另外,“碳14呼氣試驗”只是診斷有無幽門螺桿菌感染,要確診消化道炎症和潰瘍還需結合臨床症狀一起分析。

  三、病因已明晰,斬草須除根

  人群中約有一半的人感染幽門螺桿菌。現已明確,幽門螺桿菌是引起消化性潰瘍、活動性胃炎以及黏膜相關性淋巴瘤的主要原因。十二指腸潰瘍患者幽門螺桿菌感染率超過90%,胃潰瘍超過80%,幽門螺桿菌是胃癌的第一類致癌因素,就像肝炎是肝癌的第一致病因素一樣。幽門螺桿菌也是引起非潰瘍性消化不良、膽結石等疾病的重要因素。此外,口腔疾患、冠心病、慢性荨麻疹、酒糟鼻等疾病也可見到幽門螺桿菌的魔影。

  幽門螺桿菌像一條長著長須的彎弧狀毛毛蟲,它們喜歡群居,一團一團地聚集在胃黏膜上的胃小凹中,還存在於唾液與糞便中,它可以通過飛沫或唾液的“口一口”途徑以及食物污染的“糞一口”途徑傳播,一些醫學檢查如胃鏡等也可引起交叉感染。內鏡醫師與牙科醫師由於長期進行胃鏡檢查與口腔內操作,是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高發人群。

  幽門螺桿菌的的長須(鞭毛),像“九陰白骨爪”牢牢抓住胃黏膜,並釋放分泌多種酶和毒素,損害胃黏膜。它是目前已知的胃內細菌中惟一有尿素酶的細菌,此酶能分解尿素成氨氣和二氧化碳。食物中含有豐富的尿素,幽門螺桿菌聚集的胃小凹籠罩著氨雲,猶如一個一個小小的“毒氣室”,“妖霧”袅繞。幽門螺桿菌還含有“空泡細胞毒素”和“細胞毒素相關蛋白”,空泡細胞毒素就如同幽門螺桿菌自制的“毒酒”,可使胃上皮細胞發生空泡樣壞死。幽門螺桿菌依靠自身的這種物理與化學的特殊性能,破壞胃黏膜的完整性。如果將黏膜層比作“屋頂”,幽門螺桿菌干了在屋頂上鑿洞的勾當,胃腔中的胃酸就會從漏洞流下,“淅淅瀝瀝的酸雨”消化著胃壁,形成胃炎或潰瘍,這便是幽門螺桿菌致病的“漏屋”學說。

  幽門螺桿菌有如此巨大的危害,根治就是必要的抉擇。經過時間的蕩滌,經典的根治方案被確定了下來。主要有兩大方案,其一為質子泵抑制劑與兩種抗菌素組合,主要有三種組合可選擇:①奧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②奧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③奧美拉唑+克拉霉素+甲硝唑,療程均為一周。其二,铋制劑與兩種抗菌素組合:①枸鹽酸铋+阿莫西林+甲硝唑,铋制劑4~6周,抗菌素兩周;②枸鹽酸铋+克拉霉素+甲硝唑,铋制劑4~6周,抗菌素一周。以上方案可使幽門螺桿菌根除率超過90%。對於消化性潰瘍伴幽門螺桿菌感染者,主張四聯治療,以奧美拉唑+枸鹽酸铋+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最為有效。

  專家認為,消化性潰瘍、活動性胃炎、低惡度黏膜相關性淋巴瘤以及早期胃癌術後患者必須根治幽門螺桿菌,長期使用非甾體類消炎藥如阿司匹林、功能性消化不良、反流性食管炎、有胃癌家族史者需積極治療。由於幽門螺桿菌可在有密切生活接觸者之間傳播,所以,家人同時治療更為合理。對幽門螺桿菌根治治療後,使消化性潰瘍的復發率由60%左右降至10%以下。

Copyright © 胃病康復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