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有時會把人折磨得痛苦不堪,這時在口服藥物的基礎上,外敷一些中藥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醫根據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質、發病趨勢等,將胃痛分為寒邪客胃、飲食停滯、肝氣犯胃、肝胃郁熱、淤血停滯、胃陰虧虛、脾胃虛寒等證型,分別采用散寒止痛、消食導滯、疏肝理氣、清肝和胃、活血化淤、養陰益胃、溫中健脾等治療方法。而經絡內連髒腑、外絡肢節,穴位又是髒腑氣血在體表的匯聚之處,因此,在特定的穴位上外敷中藥,可使藥性發揮至最佳,達到內服藥物無法實現的效果。
治療胃痛的外敷中藥多為辛香溫通之品,具有溫經散寒、活血化淤、理氣止痛之功,常用的有附子、干姜、肉桂、砂仁、吳茱萸、紅花、乳香、烏藥、香附、陳皮、蔥白、麝香等。具體應用時,可先將上述藥物按處方原則調配,再研成極細粉末,並用生姜汁或蜂蜜調和,或用醫用凡士林調膏,敷於中脘、內關、合谷、足三裡等穴位,用來治療寒凝氣滯、脾胃虛寒、淤血停滯的胃痛者,可收到令人滿意的療效。
值得注意的是,孕婦、嬰幼兒及過敏體質者要慎用此方法。若發生局部皮膚瘙癢、紅腫、起水疱等不良反應,要立即停用。對已起的水疱,可先用消毒針頭或三稜針在水疱的底部沿皮輕輕刺破,放淨疱內液體後用無菌紗布貼敷,切忌挑去疱皮,以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