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康復網 >> 胃病百科 >> 胃病常識 >> 你的“脾氣”好嗎?

你的“脾氣”好嗎?

  很多人因為消化功能不好,體質一向虛弱等問題而求教中醫,經一番“望聞問切”後,往往會被告知有些脾虛。事實上,脾虛可算是臨床上最常見的虛證之一“脾氣”對我們的健康尤為重要。

  “心肝脾肺腎”為人體“五髒”,脾屬其一。中醫理論認為,脾有生成氣血和運送氣血兩大功效,因此脾髒被稱為人體“後天之本”和“氣血生化之源”。臨床上運用健脾的方法,可以迅速改善人體的氣血狀態,為防病治病儲備“能量”。脾虛常會導致人體氣血運化失常,繼而給人體健康帶來或多或少的問題。

  睡覺流口水,可能是脾虛

  有些人深受“晚上睡覺流口水”的困擾,早上起床總發現枕頭濕濕的,這個小毛病看起來似乎只是個人習慣問題,且難以糾正。你有沒有想過,這是由脾虛導致的呢?

  口水也稱口津、涎,是指唾液中比較清稀的部分。中醫認為,涎由脾氣化生並傳輸分散,故有“脾在液為涎”之說。在脾氣充足的情況下,脾的“固攝”功能和涎液的化生正常,故涎液能正常傳輸,幫助吞咽及消化,但不會溢出口腔。但在脾虛的情況下,脾的“固攝”功能失調,涎液不能正常傳輸,從而發生“流口水”的現象。因此,想要克服睡覺流口水的毛病,不妨考慮由脾虛人手,請醫生辨證治療。

  “白白胖胖”需補脾

  現代人由於生活起居及飲食的關系,使得減肥成為很多人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在中醫的觀點中,肥胖有“虛胖”和“實胖”之分,“虛胖”的起因可分為內因和外因兩種。內因為“脾氣虛弱,痰濕內停”所致;外因則是飲食過量、運動過少所造成。

  如何理解上述內因呢?中醫認為“脾”能轉運食物中的一切物質,營養物質通過脾的轉運滋養全身,代謝產物通過脾轉運到其他器官而排出體外,這個過程稱為“運化”。若脾氣不足,運化功能失常,體內的代謝產物容易蓄積下來,變成痰濕,積存於身體之中,形成肥胖。這一類脾虛濕重的肥胖者往往還有如下症狀:皮膚白皙,講話虛弱無力,冬天怕冷,夏天易流汗,早上不愛起床,飯後易犯困,大便不易成形,或大便很黏(不易被水沖干淨),舌胖有齒痕,舌苔白厚,等等。生活中虛胖、水胖型的人不少,這類人需要的是補氣健脾利濕,以此調整體內代謝,而一味追求節食減肥往往效果不明顯。

  脾虛與胃下垂

  中醫認為“脾氣”是上升的,可以“升舉內髒”,而“胃氣”是下降的,兩者升降協調平衡,是維持內髒位置相對穩定的重要因素。如果脾氣不足,氣虛下陷,難以“托舉”內髒,就可能導致內髒下垂、小腹下墜等。脾氣虛弱,中氣下陷,可造成機體胃下垂、腎下垂、子宮下垂、脫肛等。因此,中醫在治療這些病證時,注重補脾益氣升陽,常選用黃芪、升麻、柴胡、黨參、人參等藥物。

  受冷易腹瀉,溫補脾胃是關鍵

  夏日炎炎,吃些冷飲可算一大快事。但有的人卻沒有這樣的口福——稍微吃些涼的東西就容易腹瀉腹脹,有時還會嘔吐清水,或反胃作嘔。這往往是由於“脾陽虛”所致。

  脾陽虛是脾虛的一種,指脾的陽氣不足,病人常有脾不健運的症狀,同時出現腹中冷痛,這時用溫中健脾方法治療後,病人的疼痛及脾不健運症狀可得到緩解。對於脾陽虛體質的人,平時除了避免著涼、避免吃冷食外,更要注意飲食上的調節:可以多吃一些小茴香、胡椒、干姜、陳皮等,這幾種食物性味辛溫,能祛寒邪,暖脾胃,保中氣。

  慢性腹瀉,脾胃腸的連鎮反應

  許多胃腸道疾病都可引起腹瀉。胃腸道感染性炎症所致者多表現為急性腹瀉,多屬中醫的胃腸濕熱;而消化道功能紊亂(或減弱)所致者,常表現為慢性腹瀉,多屬中醫的脾虛失運。

  脾虛洩瀉易導致人體髒氣虧虛,病情纏綿難愈,這可見於腸易激綜合征、潰瘍性結腸炎等疾病。這類疾病常表現為大便時溏時瀉,遷延反復,食量減少,進食後有腹部滯漲感,稍進油膩食物就導致大便次數增多,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淡苔白。中醫在治療這些病證時,認為脾虛是本,腹瀉是標,治病應標本兼顧,例如陳李濟補脾益腸丸就分為“治標”和“治本”兩部分,用藥非常獨到。

  另外,脾虛病人在平時的飲食中,宜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忌過量食用油膩食物,每餐次的進食量不宜過飽,一般六七分飽即可;每天可增加一兩個餐次,起居飲食宜有規律。平時注意多蹲少站,適量進行上下樓梯、腹部按摩、仰臥起坐等運動,也可以很好地輔助脾虛的治療。

  脾虛證型常見中成藥補牌益腸丸成分:廣州陳李濟藥廠生產的補脾益腸丸有內外兩層。外層的成分有黃芪、黨參、砂仁、白芍、當歸、白術、肉桂;內層的成分有延胡索、荔枝核、干姜、炙甘草、防風、木香、補骨脂、赤石脂。外層在胃溶解,用以補脾胃;內層在腸溶解,用以止瀉。功能與主治:補中益氣,健脾和胃,澀腸止瀉。用於治療腹瀉、腹痛、腹脹、腸鳴等脾虛洩瀉證。歸脾丸成分:白術、茯神、黃芪、龍眼肉、酸棗仁、人參、木香、炙甘草、當歸、遠志、生姜、大棗。功能與主治:健脾養心,益氣補血。用於心脾兩虛所致的心悸、健忘失眠、食少體倦、面色萎黃、脈細數無力,以及脾不統血之吐血、便血、崩漏、月經不調。補健脾丸成分:炒白術、木香、酒炒黃連、甘草、茯苓、人參、炒神曲、陳皮、砂仁、炒麥芽、山楂、山藥、肉豆蔻(去油)。功能與主治:健脾益胃,消食導滯。用於脾胃虛弱、食滯內停所豉的食少便溏、脘腹痞脹、苔膩微黃、脈虛弱。該藥是治療脾虛食滯的常用藥物,尤以兒科最為常用。

  鏈接:脾虛的食療方蓮內山藥粥

  豬肚1只,去除脂膜,洗淨切細丁,蓮肉、山藥各50克切碎,糯米100克,加水中火煮至熟爛。早晚2次食用。本品能補脾養胃、補中益氣,適合脾氣虛弱人群食用。

  芡實薏米粥

  芡實50克、薏米50克、粳米100克,加入清水適量,明火煲粥食用。煲至芡實、薏米開花為度。該粥有益脾健運作用,適用於脾不健運引起的食量減少、手腳乏力、面色枯黃或四肢浮腫者。

  白胡椒煲豬肚

  用白胡椒12-15克,略打碎,放入洗淨豬肚內,留少許水分,然後用線扎緊上下口,加清水適量,慢火煲約1個半小時,調味後服食,每周2次。適合前文所述的脾陽虛證病人。

Copyright © 胃病康復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