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胃黏膜活檢:
在做胃鏡檢查時,用活檢鉗鉗取胃粘膜組織,然後將取得的粘膜組織送病理檢查,以獲得局部病變的組織病理學診斷,這就是胃粘膜活檢。
取材方法:
胃粘膜活檢的取材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直接針對在內窺鏡下可見的病變部位取材,另一種是在直視下胃粘膜病變不明顯時采取常規取材,一般選取胃粘膜特定的四個點或六個點。
胃黏膜活檢的意義:
胃潰瘍患者往往在胃鏡檢查的同時行胃粘膜活檢。有的在復查胃鏡時也可能會再做1次活檢。之所以如此,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及價值:
1、判斷胃潰瘍是良比還是惡性
當醫生通過胃鏡檢查發現胃潰瘍時,首先是觀察潰瘍的大小、深淺、顏色、形狀、有無污濁物及壞死,以及潰瘍周圍的情況,用來區別胃潰瘍的性質。惡性胃潰瘍表現有兩種,一種是潰瘍癌,是由胃潰瘍發生癌變而來;另一種是潰瘍型胃癌,是由於癌腫本身壞死形成的潰瘍。大多數惡性潰瘍通過胃鏡觀察即可初步診斷,但進一步確診就需行胃粘膜活檢,活檢可以防止誤診和漏診。
2、追蹤復查,及早發現癌變
根據對數以十萬計的胃潰瘍患者進行了多年的追蹤,發現其中約2%可能發生癌變。潰瘍癌變有一個緩慢的過程,在癌變早期即尚未形成明顯腫塊等典型特征時,往往僅有潰瘍邊緣粘膜顏色的輕微改變。如果此時對潰瘍周圍的胃粘膜做病理檢查,就能發現肉眼無法確定的早期胃癌。
3、盡早發現癌前病變和其他疾病
通過胃粘膜活檢,可以確定患者的胃粘膜有無腸上皮化生和異型增生(又稱不典型增生),這兩種變化是胃癌主要的癌前病變。此外,通過胃粘膜活檢還能發現慢性萎縮性胃炎等其他疾病,而慢性萎縮性胃炎有6-10%可能發生癌變。如果在確診胃潰瘍的同時還發現以上情況,則屬於胃癌的高危人群,除應嚴格治療外,重點追蹤及時復查至關重要。
4、判斷有無幽門螺桿菌感染
幽門螺桿菌是80年代初期才從胃粘膜內發現的,大約60~80%的胃潰瘍病人存在此種細菌感染。目前已經證實幽門螺桿菌與胃潰瘍關系密切,可能是形成胃潰瘍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要證實有無幽門螺桿菌感染就需從胃內取一小塊粘膜,放入一種特制的診斷盒中,30分鐘便可確定有無幽門螺桿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