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康復網 >> 胃病百科 >> 胃病常識 >> 胃鏡檢查 該不該討價還價?

胃鏡檢查 該不該討價還價?

  胃鏡是診斷胃炎的常用檢查,然而很多患者由於擔心胃鏡檢查帶來的不適,便跟醫生“討價還價”,希望用B超、CT、磁共振等檢查手段來代替。這些檢查真的能代替胃鏡嗎?現在又有什麼措施可以減輕胃鏡檢查的不適呢?

  現代內鏡發展至今已有200年歷史了。最早的胃鏡是一條直直的鐵管,插到胃裡進行觀察,患者很痛苦,需要麻醉。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20世紀70年代光學纖維胃鏡得以在全世界推廣。90年代又有更先進的電子胃鏡,粗不及一枝鋼筆,且柔軟,患者痛苦輕,已不需要麻醉了。由於胃鏡的普及,大部分食道、胃、十二指腸疾病都能通過胃鏡做出准確的診斷,因此也極大地促進了胃腸病學的發展(像胃幽門螺桿菌的發現就是一個例子)。胃鏡在慢性胃炎、潰瘍病、胃腫瘤等疾病診斷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特別是慢性胃炎須依賴胃鏡檢查確定診斷。

  有些患者因懼怕胃鏡檢查而要求做B超或胃電圖檢查,但這些檢查一來未獲學術界認可,二來只能發現胃的非常明顯的病變(如胃壁大腫物),對大多數病變只能得到一個模稜兩可的結果。雖然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現在已有了無痛苦的膠囊胃鏡,但它仍有很大的缺陷:胃壁觀察不全面,不能取胃黏膜化驗,並且價格昂貴(一次檢查費8000元,故現在主要用於小腸疾病的診斷),更不要說治療作用了。在胃鏡檢查發現慢性胃炎伴有局灶性不典型增生灶時,醫生可行內鏡下切除,從而達到治療及預防胃癌的作用。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膠囊胃鏡將難以取代普通胃鏡的作用。另外,國外有專家提出對患有消化不良者(像輕度上腹疼痛、飽脹、惡心、嗳氣等),可先行13C-尿素呼氣試驗來檢測有無胃HP感染,如有HP感染再行胃鏡進一步檢查,如無HP感染則不需做胃鏡檢查,直接服藥治療。但我國許多地方均是胃癌高發區,如依靠呼氣試驗來診斷,會有漏診的危險,所以對這一方法的使用要慎重。特別是對年齡大於45歲、消瘦、貧血、上腹部腫物者,應馬上行胃鏡檢查。

  胃鏡診斷慢性胃炎有三個方面:①肉眼觀察炎症的程度、范圍及類型;②HP的檢測:因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故應常規檢查有無HP感染;③病理化驗:於內鏡觀察下,取病變明顯處胃黏膜組織數小粒,送顯微鏡下放大觀察炎症的程度、有無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異常增生及癌變。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為癌前狀態,在此基礎上的胃炎較正常人易於發生胃癌。異常增生(亦稱不典型增生)為癌前病變,與胃癌關系密切,特別是高度不典型增生與早期胃癌已不好區分。因此,對於異常增生要比萎縮、腸上皮化生更應引起醫生、患者的重視。胃鏡中是否要取組織化驗,也要依據肉眼觀察的嚴重程度及當地的胃癌發病情況來定,像廣東、廣西、海南等地為胃癌低發區,相應的病理改變也較輕;而黃河以北及華東地區為胃癌的高發區,相應的病理改變就較重,也就更應強調取胃組織化驗,以便全面、准確地評價胃炎的病情。

  下面再來談談胃鏡檢查中的不適反應。雖然電子胃鏡已很細很柔軟,但仍有一部分患者會出現緊張焦慮、惡心嘔吐、咽喉部疼痛、呼吸緊迫感等不適,這令患者難以接受。解決的辦法有兩種:一是患者對胃鏡檢查有一個正確認識,不要緊張,在接受檢查時聽從醫護人員的指揮,緩慢地深呼吸以減少不適反應;二是使用藥物來減少反應,像鎮靜藥、解痙藥等,一般使用鎮靜藥者為多,即所謂“無痛胃鏡”。有個別醫院使用麻醉方法來做胃鏡檢查,這需麻醉專科醫生配合,且有潛在的呼吸驟停危險。

  胃鏡檢查結束後,因咽部局麻的影響,要一個小時後才能進食和飲水,否則易引起嗆咳。術後如出現咽喉部疼痛,可服一些咽喉部藥物,進食軟食勿燙,如疼痛較重需看醫生。術中胃黏膜活檢對胃的損傷是很小的,術後兩三天就會愈合,患者不必擔心,飲食也無須特別注意。

Copyright © 胃病康復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