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是一種指由不同致病因素長期不斷作用於胃粘膜而引起胃粘膜慢性炎性病變的一類疾病,按其病理特點分類,一般分為三種: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和肥厚性胃炎。按病變部位又可分為胃體炎和胃窦炎。
該病起病緩慢,多有進食後上腹部不適或疼痛,往往是無規律的陣發性或持續性疼痛;可伴有食欲不振或厭食、惡心、嘔吐、腹脹及嗳氣;可出現消瘦、疲乏無力、腹瀉、舌炎、指甲脆弱及貧血(多為缺鐵性貧血);檢查時可發現上腹部有輕微壓痛,皮膚粘膜蒼白,光滑舌,少苔等。
其發病原因和發病機理尚未完全闡明,但大多與下列因素有關:
一是急性胃炎的遺患。急性胃炎後,胃粘膜病變持久不愈或反復發作,均可形成慢性胃炎。二是刺激性食物和藥物。長期服用對胃粘膜有強烈刺激的飲食及藥物,如濃茶、烈酒、辛辣食物或水楊酸鹽類藥物;或進食時不充分咀嚼,粗糙食物反復損傷胃粘膜;或過度吸煙等,長期下來均可引起慢性胃炎。
此外,十二指腸液的反流,自身免疫因素,以及細菌感染,也可引發慢性胃炎。
很多人都知道,慢性胃炎能夠引起腹痛,所以一有腹痛表現,就認為是患了慢性胃炎。其實不盡然。
腹痛是一種常見症狀,而不是一種病。當患者腹痛時,應該了解其病史及腹痛部位、時間、特點,以及飲食情況等,再判斷是不是患了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當然是引起慢性上腹痛最常見的病因之一,病人腹痛特點無規律性,多為程度不劇烈的隱痛或脹痛,在進餐後明顯,還伴有打嗝(嗳氣)、惡心、早飽等症狀。但是,胃部的其他一些疾病,以及十二指腸、膽囊、胰腺等疾病,也可引起慢性上腹痛。
如某一病人有慢性上腹痛,其部位范圍不大,為飯前痛,即饑餓痛,常在寒冷季節犯病,伴有反酸、燒心症狀,即可考慮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如病人在病程中,常有明顯上腹痛,甚至有時出現劇烈絞痛,伴發熱,皮膚發黃(黃疸),平時腹痛與進油膩食物有關,即可考慮為膽囊炎、膽結石。
還有一些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是由於胃動力障礙引起,可出現消化不良症狀及慢性腹痛。由此可見,經常上腹痛可以是慢性胃炎引起,也可以是胃、十二指腸潰瘍、膽囊炎、結石症、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引起。所以,要做到明確診斷,醫生必須根據各疾病的特點和個人臨床經驗,必要時可做胃鏡、B超,甚至CT等檢查。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慢性胃炎與胃潰瘍是兩種不同的疾病,不能認為慢性胃炎可以引發胃潰瘍。
慢性胃炎之中,以淺表性胃炎多見。有的患者可以沒有症狀,僅憑胃鏡檢查即可作出診斷。而萎縮性胃炎以老年人多見,其中少數伴有癌前病變,大多數萎縮性胃炎者不必擔心癌變。
而對於胃潰瘍的發生,有許多因素。當前認為主要因素有二:一是胃酸,二是細菌(幽門螺桿菌)。如果用藥抑制過多的胃酸,並根除幽門螺桿菌,胃潰瘍是可以治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