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取仰臥位,雙手四指並攏,指尖放在中脘穴部,順著呼吸適當用力徐徐下壓,約10次呼吸之後,再慢慢抬起,如此反復,至2分鐘。中脘穴在肚臍正中直上四寸,心口窩上邊正中(即胸骨體下端)到肚臍正中的二分之一處。“腑會中脘”,即中脘穴為六腑經氣(氣血運行的推動力)會集之所,故首先按摩中脘穴,氣血容易流通,療效速而力量雄。按摩此穴能調理中氣、健脾利濕、和胃降逆、疏肝寧神;治療胃痛、腹脹、呃逆、嘔吐、反胃吞酸、消化不良及急慢性胃炎等症。
2、用雙手食指羅紋面同時按揉兩側足三裡穴1至2分鐘。此穴在外膝眼直下三寸(約四橫指),距胫骨約一橫指處。足三裡穴是全身性強壯要穴,又是足陽明胃經之合穴。所以,按摩足三裡穴可以調動並促使胃經的氣血運行,不僅能理脾胃、調中氣、和腸消滯、疏風化濕,治療胃痛、腹痛、急慢性胃腸炎等疾病,且有扶正培元、祛邪防病、強身健體之功效。
3、用拇指羅紋面先後按揉兩側內關穴各1~2分鐘。此穴在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桡側腕屈肌腱之間。按摩內關穴能清包絡、疏三焦、寧神和胃、寬胸理氣;不但治療心胸疾患,而且能治療胃脹、胃痛等胃部疾患。
■胃病按摩療法■
我國唐代名醫孫思邈曾說:“腹宜常摩,可祛百病。”揉腹可通和上下,分理陰陽,去舊生新,充實五髒,驅外感之諸邪,清內生之百症。現代醫學認為,揉腹可增加腹肌和腸平滑肌的血流量,增加胃腸內壁肌肉的張力及淋巴系統功能,使胃腸等髒器的分泌功能活躍,從而加強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洩,明顯改善大小腸的蠕動功能,可起到排洩作用,防止和消除便秘,這對老年人尤其需要。揉法可選擇入睡前和起床前進行,排空小便,洗淨雙手,取仰臥位,雙膝微曲,全身放松,左手按在腹部,手心對著肚臍,右手疊放在左手上。先按順時針方向,繞臍揉腹50次,再逆時針方向按揉50次。按揉時,用力要適度,精力集中,呼吸自然,持之以恆一定會收到明顯的健身效果。
■胃炎的足部按摩保健■
胃炎自療保健法要按反射區——太陽神經叢、腎上腺(消炎)、胃、十二指腸、胰髒、肝膽、胸部淋巴腺、上身淋巴腺、泌尿系統。
加強按摩部位:腎上腺、十二指腸、胰髒、肝膽。
1.太陽神經叢:位於雙腳腳底二三趾腳掌骨關節下方,腎髒上方,用手觸摸時有一凹陷的感覺。按摩方向是由下往上下扣按摩。
2.腎上腺:在太陽神精叢下方的最深處,腎髒上方,用手觸摸時有一小洞向下陷的感覺,腎上腺是腳底最深凹處,是一個比較難找的反射區。按摩時是找到凹陷的地方時,一壓一放的方式按摩。
3.胃:在雙腳大腳趾下方第一骨頭下方的凹陷處。請注意左腳按摩方向是由外往內,右腳按摩方向是由內往外。
4.胰髒:在雙腳腳底內側胃的下方,觸摸時有微凸顆粒的感覺。請注意左腳按摩方向是由外往內,右腳按摩方向是由內往外。
5.十二指腸:位於雙腳腳底內側胰髒下方與膀胱反射區上方,用手觸摸時會有凹陷的感覺。請注意左腳按摩方向是由內往外,右腳按摩方向是由外往內。
6.肝膽:位於右腳腳底一半上方與三四趾腳掌關節下方是肝反射區。另用手觸摸時有一長條凹陷的溝是膽的反射區。按摩方向是由上往下方向按摩。
7.胸部淋巴腺:是淋巴腺總開關,位於雙腳腳背大拇趾與食趾之間凹陷處。按摩方向是由外側往腳後跟方向推。淋巴腺中的淋巴液在人體中負責血管與血管連系,也能在腸內吸脂肪和運送脂肪,淋巴球更能吞噬細菌,增強抵抗力。
8.上身淋巴腺:位於腳背雙腳內側,踝關節上方,用手觸摸時有一凹陷的感覺。按摩時要從外側往內側方向推。按摩上身淋巴腺對肚臍以上器官所有炎症均可達到消炎止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