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縮性胃炎也稱萎縮性胃炎。是指胃粘膜表面反復受到損害後導致的粘膜固有腺體萎縮,甚至消失,粘膜肌層常見增厚的病理改變。由於腺體萎縮或消失,胃粘膜有不同程度的變薄,並常伴有腸上皮化生,炎性反應及不典型增生。該病是消化系統常見疾病之一,在我國一般人群中,慢性胃炎的發病率甚高,其中萎縮性胃炎占受檢人數的13.8%。慢性萎縮性胃炎多由慢性淺表性胃炎失治或誤治轉化而成,少數萎縮性胃炎可演變為胃癌,據報道,我國萎縮性胃炎的癌變率為2.55%。
慢性萎縮性胃炎以病情遷延、長期消化不良為特征。主要表現為腹脹,稍微多食則腹脹更明顯,口淡無味,胃脘部隱痛不適,疲乏,消瘦,納差,貧血等,屬中醫學“痞滿”、“胃脘痛”等的范疇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病原因至今尚未完全闡明,一般認為與免疫因素、膽汁反流、生物因素、藥物因素以及相關疾病的影響相關連,中醫認為與情志失調、飲食不節,脾胃虛弱、先天不足等有關。在本病的治療上,目前中西醫都尢特效的治療藥物和方法,中醫主要從整體出發,根據辨證論治的原則進行治療。近年來,中醫藥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報道甚多.有不少好的偏方驗方,對改善自覺症狀、促進病體康復大有幫助。慢性萎縮性胃炎病程較長,進展緩慢,在其病變過程中常出現胃出血、胃潰瘍、貧血、胃癌等並發症,應引起醫務工作者及患者的重視。
病因病機
引起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病因和發病機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認為在免疫因素、膽汁反流、生物因素、藥物因素以及急性胃炎、口腔和鼻咽感染等的影響下,加之情志失調、飲食不節、過度疲勞、失眠、受涼等,引起胃粘膜慢性炎症,使胃粘膜表面反復受到損害,久之導致胃分泌腺體萎縮,胃粘膜變色、變薄、血管顯露,胃酸分泌減少,消化功能減弱,胃蠕動功能失調等,從而形成慢性萎縮性胃炎。
中醫認為脾胃虛弱、氣機壅滯是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基本病理機制。老年陰虧、七情內傷、飲食痰積、久病致瘀諸因素都可使脾胃功能受損,升降無力,氣機運行不暢,而呈現胃脘部脹滿、隱痛、納差、乏力等症狀。本病屬本虛標實、寒熱錯雜之證,以正虛為本,正越虛則邪越結,邪越結則正越虛,常互相影響,難以速愈。
臨床表現
慢性萎縮性胃炎大多數患者無明顯的自覺症狀,有症狀者也缺乏特異性。一般來說,常出現以下臨床表現:
(1)胃脘部脹滿:在慢性萎縮性胃炎中,胃脘部脹滿不適較為多見,有的患者感覺胃部痞悶或胃脘有堵塞感,甚至腹部、脅肋部、胸部也感到脹滿,暖氣頻頻。
(2)胃脘部疼痛:胃脘部疼痛可以單獨出現,但多數情況下是與胃脘部脹滿同時出現。呈脹痛、隱痛、鈍痛,急性發作時也可出現劇痛或絞痛。疼痛部位一般在胃脘部,少數可出現在脅肋部、腹部、背部或胸部,胃脘部有局限的壓痛或深壓不適感。有的患者僅感胃脘部不適或難受,無可名狀。
(3)燒心及消化不良症狀:患者自覺胃脘部灼熱或嘈雜不適,部分有泛酸現象。常常出現食欲減退,甚至無食欲,或雖有食欲但進食後感胃脘脹滿不適或消化不良。
(4)大便異常及虛弱症狀:大便以秘結多見,常數日1次,少數患者可表現為便溏。病程較久者可出現消瘦、疲乏無力、精神萎靡等虛弱的症狀。
(5)貧血:可為缺鐵性貧血或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前者因長期營養不良,鐵劑補充不足所致,後者因內因子缺乏致使維生素B12減少所致。一般為輕、中度貧血,表現為頭暈、乏力,眼結膜色淡,面色萎黃,甲床色淡或蒼白等。
診斷依據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症狀、體征無特異性,不能作為診斷的依據,確診主要靠纖維胃鏡和胃粘膜活組織病理檢查。
(1)年齡:多在中年以上,病程長,常有慢性淺表性胃炎病史。
(2)症狀體征:長期消化不良,胃脘部脹滿不適,納差、乏力、消瘦、貧血等。
(3)纖維胃鏡檢查:胃粘膜有顏色改變、變薄、血管透見及增生性改變。正常胃粘膜為橘紅色,萎縮時呈灰白、灰黃或灰綠色,同一部位的粘膜顏色也不一樣,紅色強的部位也帶灰白色,而灰白、灰黃的部位也有略隆起的小紅點或紅斑存在;萎縮粘膜的范圍也不一致,可以以彌漫性的,也可以是局部的,甚至呈小灶狀,境界常不明顯。因腺體萎縮而使胃粘膜變薄,血管隱約可見,萎縮初期可見到粘膜內小血管,重者可見到粘膜下大血管,呈暗紅色樹枝狀。腺體萎縮後,腺窩可增生延長或有腸上皮化生的表現,粘膜層變厚,此時不能看到粘膜下血管,只見粘膜表面粗糙不平、顆粒或結節,有僵硬感,光澤也有變化。
(4)病理檢查:表現為固有腺體萎縮、粘膜肌層增厚,以及固有膜炎症、淋巴濾泡形成、腸上皮化生或假幽門腺化生(可有可無)等。
(5)X線鋇餐檢查:可見粘膜皺襞減少、平坦,胃窦胃炎可見胃窦輪廓呈鈍鋸齒狀,窦部痙攣,也可有粘膜紊亂、充盈缺損、向心性狹窄等改變。胃液分析胃酸正常或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