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糜爛性胃炎究竟是怎麼回事?
急性出血性胃炎,又名急性糜爛性胃炎,常因服用乙酰水楊酸、保泰松、消炎痛、腎上腺皮質激素,或因酗酒、嚴重創傷、大手術、重要髒器(心、肝、腎)功能衰竭引起。
突然起病,臨床上以上消化道出血為本病的主要表現,其發生率約占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1/4以上,僅次於消化性潰瘍出血。輕者僅大便潛血陽性,而多數患者有嘔血與黑便。出血隨病情反復而呈間歇性發作。通常本病的病情較消化性潰瘍出血嚴重,雖然經過大量輸血,血紅蛋白較難升高。
除出血外,大多數患者有上腹不適、腹痛、頭昏、乏力及食欲不振等症狀。但體格檢查除了脈搏快、脈壓差減小、貧血貌等出血征象外,一般沒有其它明顯異常體征。
急性糜爛性胃炎的病因
本病的病因和發病原理尚未完全闡明。一般認為可能由於各種外源性或內源性致病因素引起粘膜血流減少或正常粘膜防御機制的破壞加上胃酸和胃蛋白酶對胃粘膜的損傷作用有關:
(一)外源性因素某些藥物如非甾體類消炎藥阿司匹林、保泰松、吲哚美辛、腎上腺皮質類固醇、某些抗生素、酒精等,均可損傷胃的粘膜屏障,導致粘膜通透性增加,胃液的氫離子回滲入胃粘膜,引起胃粘膜糜爛、出血。腎上腺皮質類固醇可使鹽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增加,胃粘液分泌減少、胃粘膜上皮細胞的更新速度減慢而導致本病。
(二)內源性因素包括嚴重感染、嚴重創傷、顱內高壓、嚴重灼傷、大手術、休克、過度緊張勞累等。在應激狀態下,可興奮交感神經及迷走神經,前者使胃粘膜血管痙攣收縮,血流量減少,後者則使粘膜下動靜脈短路開放,促使粘膜缺血缺氧加重、導致胃粘膜上皮損害,發生糜爛和出血。嚴重休克可致5-羟色胺及組胺等釋放,前者刺激胃壁細胞釋放溶酶體,直接損害胃粘膜,後者則增加胃蛋白酶及胃酸的分泌而損害胃粘膜屏障。
治療急性糜爛性胃炎秘方
患者應進一步檢查是否有幽門螺桿菌的感染,若有,首先要根除它。在此基礎上,適當使用抑制胃酸的藥物和促胃動力藥。建議服用洛賽克10mg/次,2次/日;嗎丁啉10mg/次,3次/日。若仍無效,不妨服一些中藥配合調養。此外,切記胃病是三分治療七分養,戒煙酒,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不要暴飲暴食,養成良好的生活規律,保持身心愉悅。
39健康網( www.39.net)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