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康復網 >> 胃炎 >> 胃炎常識 >> 脾胃濕熱如何調理?

脾胃濕熱如何調理?

  脾胃濕熱如何調理?脾胃出現濕熱的症狀主要是由於人們的不良生活習慣引起的,脾胃濕熱的主要症狀為脘灼熱疼痛,嘈雜泛酸、口干口苦,渴不欲飲,口甜粘濁,食甜食則冒酸水,納呆惡心,身重肢倦、小便色黃,大便不暢,舌苔黃膩,脈象滑數等症狀,因此對於脾胃濕熱的治療應該是重在調理。

  脾胃濕熱的調理方法一、脾胃生理特點在於升與降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其功能特點主要集中於升與降。脾主運化,布化精微而升清;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而主降濁。脾升則健,胃降則和。脾不健運,則清氣不升;胃不和降,則濁氣不降,反升為逆。脾為陰髒,胃為陽腑,互為表裡,一升一降,升降相因,不但主持著水谷的腐熟,精微的布化,而且關乎整個人體的陰陽、氣血、水火之升降,所以為人體升降之樞紐。脾胃之升降,又互為因果,胃失和降,則脾氣不升;脾升失常,則胃亦不降,正如喻嘉言所說:“中脘之氣旺,則水谷之清氣上升而灌輸百脈,水谷之濁氣下達於大小腸從便溺而消”。脾清陽上升,胃濁陰下降,則氣血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運不升則生化無端,不降則傳化無由,壅滯成疾。

  脾胃濕熱的調理方法二、脾胃病證突出表現為濕與滯脾胃病證雖多,然濕留氣滯是病機中共同之處。脾胃為倉廪之官,水谷之海,無物不受,邪氣易襲而盤居其中,脾胃因之升降失常,氣機壅塞,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濕阻、食積、痰結、氣滯、血瘀、火郁亦即相因而生。邪正交雜,氣道閉塞,郁於中焦,此乃屬實滯。若脾胃虧虛,運化失司,升降失調,清濁相干,濕、滯又可從中而生,所謂因虛致實,虛中挾滯。正如《素問·調經論》所雲:“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由於濕、滯為病機之要,故在治療脾胃病時,或溫,或清,或補,或瀉,總以行其滯,利其濕,復其升降為其總旨。

  脾胃濕熱的調理方法三、脾胃病重在調理,兼以宣通肺氣脾胃病變多濕多滯,其中脾病多濕,易被濕困;胃病多熱,易為熱壅,總為氣機升降失宜所致,故脾胃病變不宜大補大洩,而貴在調理,探本求源,明氣機失調之因,審因論治,復脾胃升降之常,使濕滯消,升降和,諸症可除。

  在調理脾胃時,還應兼以宣通肺氣。因脾主運化水谷,化谷如漚,肺主布散精微輸布如霧,脾需肺之協助,才能完成水谷精微的布散,正如《素問·經脈別論》所雲:“脾主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肺主宣發肅降,脾胃主升清降濁,同司氣機升降。由此,治脾莫忘理肺,治肺必究其脾,臨床用藥應於健脾和胃之品中,酌加宣肺解郁之品,如杏仁、栝樓、麻黃等。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用杏仁宣肺解郁,使濕阻得運,啟宣肺利水健脾之先河。

  脾胃濕熱:脾胃濕熱見症多端,胃脘疼痛,嘈雜灼熱,口干不欲飲,饑而不欲食,小便色黃,大便不暢是脾胃濕熱的辨證要點。對此症的治療應本著清熱不礙利濕,利濕不助熱的原則,應用三仁湯加減,常加冬瓜皮、茵陳,使濕祛熱清,脾胃安和。濕熱下痢多用葛根芩連湯加減;若出現黃疸之症,可用茵陳五苓散加減。

  脾胃濕熱如何調理?通過以上內容的介紹希望患有此類症狀的患者對於相關的餓調理方法有所了解,同時在飲食方面也要注意,只有這樣才有助於病症的康復。

Copyright © 胃病康復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