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康復網 >> 胃炎 >> 胃炎常識 >> 幽門螺桿菌與胃炎概述

幽門螺桿菌與胃炎概述

  疑難不孕與生殖疾病在線 有問必答全新改版

  胃炎分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引起的原因很多,其中幽門螺桿菌(hp)感染是最常見的原因。hp為非侵襲性病原,但是能引起強烈的炎症反應,它直接刺激免疫細胞,引起粘膜炎症或直接刺激上皮的細胞因子。hp相關性胃炎與胃酸分泌功能二者間是有雙向關系的,一方面胃酸的分泌影響hp寄居在胃粘膜的數量及其分布,並影響感染後粘膜炎症反應的嚴重程度;另一方面hp相關性胃炎改變了胃粘膜的胃酸分泌功能。

  hp相關性胃炎的特點:①表面上皮變性;②多形核細胞浸潤;③慢性炎症細胞浸潤;④萎縮;⑤腸化生。退行性改變如粘液耗損,上皮細胞轉變為立方形,滲出及表皮細胞“脫落”,均是慢性胃炎的顯著特征。表面細胞的變化與hp數量的多少有關。多形核細胞的浸潤是“活動性”慢性炎症的標志,慢性炎細胞浸潤程度與hp數量密切相關。

  hp被吞咽後,穿透粘液層,緊貼在胃粘膜上皮的表面繁殖。一些細菌粘附於上皮細胞表面,另一些細菌穿透上皮細胞,進入固有層,但組織侵蝕與化學介質的參與,會引起強烈的炎症反應,出現上腹部痙攣性疼痛、惡心、嘔吐、腹脹等症狀,即急性胃炎。急性期通常持續7天,部分病人在此期間細菌被清除,胃粘膜恢復正常,但大部分病人不能清除hp,而轉為慢性感染。

  慢性胃炎中,95%為hp感染,hp感染可引起三種不同類型的慢性胃炎,即淺表性胃炎、彌漫性胃窦胃炎或多灶性萎縮性胃炎。持續性胃炎的特點是形成腺體萎縮和腸化生。反復的粘膜損傷使腺體消失,引起粘膜萎縮,隨hp感染時間的延長萎縮的發生率及嚴重程度均增 加。hp的慢性感染可引起胃上皮類似於腸上皮的形態學改變,即為腸化生。腸化生是胃腸粘膜對持續性感染的一種適應性現象。隨著人們逐漸認識到hp感染是胃炎的最主要原因之一,1990年在悉尼召開的世界胃腸大會工作組建立了一種新的胃炎分類法,即悉尼分類法,包括組織學和內鏡兩個主要分支構成,組織學由病因、解剖部位和形態三者組成。描述形態時僅擬定了急性胃炎、慢性胃炎、特殊類型胃炎三種不同類型,三部位的胃炎分別是胃窦炎、胃體炎和全胃炎。與組織學分級一樣,內鏡下所見胃炎嚴重程度亦分為無、輕、中、重。為了使胃炎的組織學評價標准化,又推薦了取材部位,認為檢查時取四塊標本,兩塊來自胃窦,兩塊來自胃體是比較合適的。hp相關性胃炎治療的關鍵在於清除hp。有許多研究證明,成功清除hp後可使內鏡下所見胃炎及組織學胃炎消退。

1 2 下一頁

Copyright © 胃病康復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