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康復網 >> 胃炎 >> 胃炎治療 >> 萎縮性胃炎的辨證論治

萎縮性胃炎的辨證論治

陳瑞敏 2005-12-13 13:19:09 中華實用醫藥雜志 2003年8月第3卷第15期

 萎縮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中的一個類型。病理變化是以粘膜退化,胃壁變薄,胃腺萎縮為特征。本病屬中醫“胃脘疼”范疇,因病程長,症狀持續,屬慢性虛弱性胃疼病,現對病的分型及治療談一些個人的體會。

1 分型與治療

(1)胃陰虛:主要表現是食欲不振,口干口渴,上腹隱痛,食後腹脹,喜食酸物,大便溏瀉,面色萎黃,身體消瘦,舌質紅绛,無苔,舌邊尖爛疼,脈象細微。治則:清心養胃。處方:清心養胃湯(自擬):生地12g,通草9g,沙參30g,玉竹15g,石斛15g,寸冬15g,蓮子24g,烏梅12g,栀子10g,扁豆15g,甘草6g,竹葉6g。本方有清心火、養胃陰、生脾津作用,因心火得清,胃陰得復,津液得行,諸證自愈。加減:食欲不振加雞內金10g,失眠加合歡皮、夜交籐各15g,腹脹加枳殼10g,舌有白苔去生地、通草、栀子。

病案舉例:患者,女,40歲,患胃病已5年,近來食欲逐漸減退,口干口渴,喜食酸類水果,舌質紅绛,無苔,舌尖紅爛痛,上腹隱痛,大便溏瀉,面色無華,四肢倦怠無力,脈細數。在某醫院做胃鏡示:幽門部有紅白相間花斑區,其他部位粘膜充血水腫,腺體無改變。胃液分析:游離酸總酸均偏低,提示:幽門區萎縮性胃炎,其他部位表淺性胃炎。經中西醫治療年余無明顯效果,於2002年3月來診,症狀如前述,並參考以前檢查單,胸、胃、十二指腸X線透視,肝功能均無異常發現。中醫辨證:屬於胃陰虛,心火盛,脾津不足,投以清心養胃湯(見上文)加雞內金10g,連服7劑,病人即覺舌痛減輕,舌表面有薄白苔,食欲漸增,連服10劑病人全身病狀均減輕,舌質紅潤,苔薄白有津,大便一天一次成形,脈細數,為胃陰已復脾津已行征象,但上腹部仍有脹感,照上方去栀子、生地、烏梅,加枳殼10g,川樸10g,連續服藥4個月,病人體力增加,面色紅潤,無不適感。2002年5月經胃鏡復查:花斑區消失,略呈水腫充血,其他部位粘膜正常,又連服1月余,至今無復發。

(2)氣滯血瘀型:主要表現食後作脹,上腹滿悶,嗳氣不舒,上腹隱痛和刺痛有灼熱感,大便溏薄日二三次,舌質紅绛,苔白中心略黃,脈弦數。治則:疏肝養胃,處方:疏肝養胃湯(自擬):丹參15g,降香10g,川楝子12g,元胡10g,北沙參30g,石斛15g,扁豆15g,黃連6g,蓮子24g,枳殼10g,沉香6g,甘草6g,竹葉6g。方中丹參、降香活血化瘀,川楝子、元胡、沉香疏肝理氣止疼,扁豆、蓮子、甘草健脾止瀉,沙參、石斛、黃連清熱養胃陰,肝氣疏暢,氣行血行,胃氣得降,胃陰得復,脾津得升。

病案舉例:患者,男,56歲,1983、1995年曾2次發生黃疸肝炎,經住院治愈,以後經常感覺上腹脹滿,隱隱刺痛,食後加重,喘氣不舒,自以為肝炎未治徹底,經常服護肝藥,症狀未見好轉,肝功能多次檢查未見異常,血脂偏高,心電圖為窦性心律,心肌勞損;胃及十二指腸X線鋇檢查無異常發現。於2000年12月做胃鏡檢查:見贲門部有大片紅白相間區呈花環樣斑點,部分有腸化生現象,其他胃小彎及幽門區有充血糜爛水腫,腺體正常。提示:萎縮性胃炎部分腸化,其余為表淺性胃炎。建議做切片,病人不同意,鏡檢後病人思想更加沉重,飲食減少,腹脹刺痛加重,大便日二三次,舌紅苔黃脈弦數。中醫辨證屬於氣滯血瘀型,投舒肝養胃湯,服10劑後病人症狀均減輕,病人信心倍增。共服藥120劑,期間加減:食欲不振加雞內金10g,苔黃腹瀉好轉去黃連加木香10g,砂仁10g,其他不變。至2001年底復查胃鏡示花斑區及腸化部分均消失而呈現粘膜水腫充血,腺體正常,提示為表淺性胃炎,繼續觀察治療至今無復發。

(3)濕盛困脾型:脘腹悶脹,時有隱痛,嗳氣納呆,口淡不渴,大便溏瀉,舌質紅,苔白滑,脈沉滑。治則:淡滲利濕,芳香化濁。處方:白蔻10g,薏米30g,白術10g,雲苓15g,厚樸10g,扁豆15g,滑石15g,藿香10g,佩蘭12g,陳皮10g,甘草6g,竹葉6g。加減:腹脹甚加腹皮15g,寒甚加肉桂6g,附子10g,疼加木香10g,砂仁10g。

病案舉例:患者,男,42歲。於2000年11月就診。自述3年前曾患胃疼,經X線鋇檢,胃及十二指腸未發現器質性改變,經中西藥治療,時輕時重,後做肝功、超聲檢查,肝髒未發現異常,曾在外院做胃鏡檢查,幽門部粘膜部分退化萎縮變薄,其余粘膜充血糜爛水腫,表面有滲出物,提示:萎縮性胃炎。臨床檢查:心肺(-),肝脾未觸及,腹部柔軟,上腹部有輕微壓痛。病人自覺上腹部悶脹感,時有隱痛,嗳氣,口淡無味,食欲不振,面唇淡白無華,舌質淡紅,苔白滑膩,脈沉滑,診為濕盛困脾,濕重於熱症。濕為陰邪易傷脾陽,濕性粘膩重著不易去,宜淡滲芳化之品;白蔻10g,薏米30g,川樸10g,半夏10g,白術10g,雲苓15g,滑石15g,藿香10g,佩蘭12g,川樸10g,扁豆15g,甘草6g。連服30劑,自覺 症狀減輕,飲食有味,大便正常。去藿香、佩蘭,加木香10g,砂仁10g,連服100劑,後又做胃鏡復查,胃粘膜基本恢復正常,唯幽門部稍有充血水腫,腺體正常,提示表淺性胃炎,改為隔日服一次藥,至今無復發。

2 討論

萎縮性胃炎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疾患,早期可無明顯症狀,可以由於飲食逐漸減少,腹瀉而日趨衰弱,如貧血、消瘦、食欲不振,上腹隱痛。但由於個體差異,或由於胃外因素的影響,如肝的疏洩,脾的運化,可出現胃陰虛,脾濕盛,氣滯血瘀等不同類型。但總之以脾胃為中心。如《脾胃論》說:“……則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

萎縮性胃炎,主要是由脾胃虛弱,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停留,濕盛困脾,胃虛不能納谷,胃燥傷脾,脾胃虛而肝乘之則氣滯血瘀。脾喜燥惡濕,脾濕盛故以三仁湯加減,芳化燥濕;胃喜潤惡燥,胃陰虛故以養胃湯化裁,以清心養胃;肝胃不和氣滯血瘀,故以丹參飲金鈴子散疏肝化瘀。總之,西醫辨病同是萎縮性胃炎,中醫辨證則有濕、熱、滯、瘀之不同,治法各異,但都能收到同樣的效果。

 作者單位:266109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人民醫院中醫科 

Copyright © 胃病康復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