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胃鏡在我國醫療機構的普及,做胃鏡檢查的人日益增多,上消化道疾病的確診率也越來越高。現在我國三級及大部分二級醫院都開展了胃鏡檢查項目。對於上消化道疾病來講,胃鏡檢查是目前最佳的診斷手段,因其比較直觀、有可疑之處可以取活檢作病理檢查即可明確診斷。隨著胃鏡制造技術的不斷改進及操作醫務人員技術的不斷熟練、手法的改進,病人受到的痛苦程度越來越小、甚至發展至今的無痛胃鏡、膠囊胃鏡等,並且胃鏡的適用范圍也在擴大、目前不僅用於診斷疾病、同時也用於治療,如上消化道的息肉摘除,早期胃癌的切除、出血時的止血、食道胃底靜脈曲張的硬化治療及食道裂孔疝的縫合治療、食道癌中晚期非手術治療時放支架緩解症狀等。
胃鏡一般可檢查食管、胃、十二指腸球部球後三段,胃鏡報告單主要是圍繞這三部分進行描述的。
食管黏膜正常應為淡粉紅色、壁光滑、血管紋理清晰、最下端的齒狀線呈規則的園弧狀、或蝶型、鋸齒型、半島型等。病理性改變為黏膜充血(發紅)、水腫、不光滑、血管紋理不清、可見條狀紅斑、甚至有糜爛、潰瘍。齒狀線也失去正常形狀等。這樣改變往往是物理化學性因素所致食管炎、返流性食管炎的表現。
如果食管下端黏膜粗糙、血管紋理模糊不清、水腫、齒狀線有缺損、潰瘍、糜爛等改變、病理是正常的復層鱗狀上皮被單層柱狀上皮所替代、往往是Berrett食管病。
若見到胃黏膜突入食管腔內,尤其在惡心時明顯,放松後又退回復原,齒狀線上移、這往往是食道裂孔疝滑脫型的鏡下表現。
另外食管壁上見到蘭色或紫色的迂曲,向管腔突出的靜脈血管者,往往是由於門靜脈高壓(肝硬化)所至的食道靜脈曲張。
管壁見到突向管腔的隆起性病變可能是平滑肌瘤、食道息肉、食道血管瘤、食道癌等。如果是凹陷下去的病變往往是食道憩室等。
食贲門是指食管進入胃的門戶部位,可規律地開閉。主要觀察黏膜有否充血、水腫、糜爛、潰瘍,有否狹窄、是否有隆起性改變等。如有可能是贲門炎、贲門食管失弛緩症、贲門癌等。
胃底胃底是胃的最上面部分、人體平臥位時、胃液皆集中於此處稱“黏液池”。主要觀察黏膜有否充血、水腫、糜爛、出血斑點及有否隆起性病變、曲張的血管等, 更應注意黏液池中液體顏色!正常應為清亮的黏液。如黏液渾濁、考慮為炎症。如變黃色是膽汁返流,如為咖啡色或暗紅色則肯定上消化道有活動出血情況。
胃體胃體分為上、中、下三部分及大彎側、小彎側、前壁及後壁四個方位,大彎側可見正常的縱行腦回狀黏膜皺襞。
正常黏膜應為淺紅或橘紅色,黏膜光滑柔軟,表面一層半透明黏液,如有充血、水腫、條狀紅斑、糜爛、出血、局部有龜背紋樣改變的可能是慢性淺表胃炎。
如黏膜灰白色、黏膜皺襞變平坦、縮小、顆粒狀不光滑、黏膜下血管可透見 ,腔內黏液少、這往往是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改變。
另外可見腔內多量黃色膽汁液,考慮為膽汁返流性胃炎。
局部有多個小隆起,中央糜爛多為疣狀胃炎。如黏膜某處有明顯破損的部位形成凹陷、表面被覆白苔或黃苔、也可能有血痂、周邊發紅、充血、水腫、邊緣隆起或有周圍黏膜向其集中像、這就是胃潰瘍的表現,多發於胃的小彎側、胃角 等部位,可一個或多個同時存在,根據潰瘍的不同時期可分為A期(A1、A2期)H期(H1、H2期)及S期(S1、S2期)就是所謂的潰瘍活動期、愈合期及瘢痕期。
如果局部有隆起性病變可能是胃息肉、胃平滑肌瘤、胃癌、如為凹陷性改變則考慮為胃憩室。
胃角部胃體與胃窦相接處的一個切跡,胃壁皺褶月牙形、此處易發生潰瘍樣改變稱胃角潰瘍。
如局部有凸凹不平的隆起樣改變致使肥厚變形,質地硬、脆、易出血,應考慮胃角癌的可能。
胃窦部胃最下面的一個部分,也分為大彎側、小彎側、前壁及後壁等四個部位。此處經常會有充血(發紅)水腫、糜爛、出血、疣狀隆起、放射狀紅斑等。這多是慢性淺表性胃炎的改變,也是胃潰瘍、胃息球肉及胃癌的多發部位。
幽門胃腔通向十二指腸球部的門戶,正常為圓形、應規律開閉的蠕動著,主要觀察有否狹窄、變形或是長久開啟,閉合不全狀態,往往可見黃色膽汁液由門內返流回胃腔。如有潰瘍樣改變(幽門管潰瘍)如有狹窄變形,應考慮是反復潰瘍發作形成多個瘢痕致使其變形或幽門管癌等。
十二指腸球部過幽門,十二指腸的起始部位,呈圓形。觀察黏膜是否光滑、如不光滑、彌漫性小顆粒狀(淋巴濾泡增生)、發紅(充血)、水腫、糜爛等改變多為十二指腸球炎。如有隆起樣改變多為息肉、平滑肌瘤或癌症。
如有凹陷樣病變多為憩室。在臨床上潰瘍樣改變更多見,稱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同樣分活動期(A期)、愈合期(H期)及瘢痕期(S期),如反復多次發生,由於瘢痕形成致使十二指腸球部變形,幽門狹窄而形成梗阻。
胃鏡報告單上往往有對幽門螺桿菌(HP)的描述,HP為胃內感染性細菌,其是消化道潰瘍病、胃淋巴瘤及重度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上皮化生,不典型性增生而癌變的主要致病因素。因此在作胃鏡時往往同時取活檢,通過快速尿素酶試驗,十分鐘即可知道有否HP感染,陽性(+)為有、陰性(-)為無,從而可指導臨床醫生進行相應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