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院裡,經常有一些病人拿著胃鏡檢查申請單到處找胃鏡室,卻沒有看到“胃鏡室”這樣的字眼,一問才知道胃鏡室的說法已成過去。胃鏡室有了新名稱——消化內鏡中心,而且是比較通用的稱呼。 名稱的變化反映的是觀念與技術的進步。雖然內鏡中心多起步於胃鏡檢查,但目前已遠遠超出了胃鏡檢查的范圍。當今所有通過人體的腔道進入人體進行檢查的“鏡子”都可以統稱為內鏡,包括檢查胃腸疾病的胃鏡、腸鏡、膽道鏡、腹腔鏡,檢查呼吸道的纖維支氣管鏡,檢查咽喉的喉鏡,檢查泌尿系統的膀胱鏡等。
早期的“鏡子”多是一條細細的管子接著一個小小的觀察窗,醫生們往往要通過小孔般的觀察窗來觀察身體內部的病變,就像在窺探什麼秘密似的,因而在檢查名稱上多有一個“窺”字。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多數內鏡都與電視屏幕相連,醫生們可以很輕松地通過電視屏幕,清晰地觀察到病人體內相關部分的病變,不必再用“窺”了。而且,以往僅僅用於檢查的內鏡,如今也充當起了治療儀器的角色,以前需要開腹才能切除的胃腸道息肉,甚至早期胃癌,目前都可以通過胃鏡、腸鏡予以解決。至於內鏡用於消化道出血的緊急止血、食管異物鉗取(如鑰匙、硬幣、電池),更是司空見慣的事。因此,一個名稱的演變,不僅僅代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更折射出了人們觀念的更新。
內鏡治療:不開刀巧治膽道疾患
來自閩清的陳老伯因為全身黃疽1個多月而人住我院肝膽外科,經過B超檢查發現肝管內長了腫瘤,阻塞了膽汁流出的通路,體內膽汁淤積導致皮膚黃疽、瘙癢。由於陳老伯年紀大,不能耐受傳統的開腹手術,於是,陳老伯被送進了消化內鏡中心治療。幾天後,陳老伯的黃疽明顯消退。陳老伯一直很納悶:怎麼只做胃鏡檢查就使黃疽消退了
其實,我們為陳老伯實施了內鏡下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切開引流術,這是由內鏡醫生實施的“外科手術”。膽胰管開口於十二指腸降部的內側壁,膽汁就是通過這個開口排人腸道裡的。由於結石、腫瘤、蛔蟲等原因使這個通道堵住了,傳統的辦法是要開腹手術。運用側視的十二指腸鏡,通過胃進入十二指腸降部,恰好能正面觀察到十二指腸乳頭,可順利地進行插管造影和手術,通過膽胰管的造影可進行診斷,並可根據其結果一並用高頻電做十二指腸乳頭切開,再配合其他各項技術完成多種膽胰疾病的治療。就膽道結石而言,通過消化道取出的結石可以放人腸道隨糞便排出,甚至可以經口取出,病人不用開刀,兩三天就可以出院。這就是臨床上稱之的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乳頭括約肌切開取石技術,簡稱治療性ERCP。
ERCP技術已廣泛用於膽管結石、膽道蛔蟲、胰膽管梗阻、膽管炎、慢性胰腺炎、急性膽原性胰腺炎、胰膽腫瘤等胰膽疾病的治療。近年來,有些醫院消化內鏡中心還與肝膽外科實行強強聯手,將主要適應證為膽總管結石的治療性ERCP與主要適應證為膽囊結石的經腹腔鏡膽囊切除術(1C)雙鏡聯合,微創治療復雜膽道結石,療效明顯。與傳統的開腹手術相比,ERCP具有不開刀,創傷小,住院時間短,並發症少,安全性高,恢復快等諸多優點,深受患者歡迎。而10多年前,此類病例的常規操作還是行開腹膽囊切除、膽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術。
在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選擇ERCP治療胰膽疾病的患者占有適應證者的90%以上,而我國相對滯後。這一技術可推廣的空間很大,近年來,一些醫院內鏡中心也經常辦專業培訓班,培養了一大批專業人才。但是由於宣傳推廣力度有限,一些患者、非專科醫生對這項技術還是了解甚少,在治療胰膽疾病時沒有選擇這種微創方法,使患者不得不挨上一刀。
消化內鏡:並非越細越好
“醫生,給我用最細的鏡子吧!”這是在消化內鏡中心經常聽到的一句話。由於一些病人對內鏡檢查存在著一定的恐懼心理,總以為鏡子越細越好。其實,這是一個誤區,胃鏡並非大家想象的那樣越細越好。
目前,醫院使用的胃鏡直徑最粗的約1厘米,最細的0.6厘米,兩者之間相差不到4毫米,一般不容易看得出來。這樣的差別對於操作熟練的專科醫生來講,對病人的影響也是很小的。病人在檢查胃鏡時的難受程度與病人的心理素質、體質狀態、疾病嚴重程度、檢查時間長短以及操作者的熟練程度有關。細的胃鏡對於病人來說主要是心理感覺上好一些。
電子胃鏡是精細的設備,裡面含有許多電子、機械裝置,因些,過細的胃鏡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消化內鏡中心的一些超細胃鏡一般只在特殊人群中使用。越細的胃鏡光纖數越少,過細可能影響影像的清晰度;越細的胃鏡活檢的通道也越小,檢查時所取的活檢標本就越小,有時往往取不到滿意的病理標本,進而影響到病理切片的診斷。相反,粗一點的胃鏡在這些方面優於過細的胃鏡。因此,病人在選擇時一味地追求細的胃鏡,只能犧牲胃鏡的光學和機械性能,從而影響檢查效果。
無痛內鏡:輕松完成體內檢查
日常看病,胃鏡或腸鏡檢查對於不少病人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凡做過胃腸鏡檢查的人或多或少都會留下一些讓人痛苦難忘的記憶。時下,一種由麻醉科醫生與內鏡醫生一起實施的無痛內鏡檢查新技術,讓許多恐懼檢查的患者可以輕輕松松地完成內鏡檢查了。
無痛內鏡檢查其實就是在麻醉狀態下進行內鏡檢查,即由麻醉醫生根據檢查要求及病人情況選擇麻醉方式,進行生命體征監測,並給予靜脈麻醉藥物以消除患者緊張的情緒,使內鏡檢查在安全、無痛苦、低應激、無不良記憶下進行。許多患者被注射麻醉藥物10~20秒鐘就進入於夢鄉。10多分鐘後,檢查結束時,麻醉醫生收住藥物,輕輕叫一聲,患者就從“夢中”醒來。患者往往對檢查中的不適沒有什麼印象,反而覺得像喝了一點酒一樣,睡得特別香。
對於內鏡檢查醫生來說,因為有了麻醉醫生的保駕護航,就可以從容、仔細、徹底地進行診療操作,對病灶的觀察也更加從容、清楚,使患者在安全、舒適的醫療環境下順利度過檢查期。因此,該技術一經問世便得到了廣大胃腸病患者的歡迎。
無痛內鏡的就診流程一般為預約、術前訪視(病人篩選及適應證、麻醉前體檢、實驗室基本檢查、復習病史、簽署同意書)、麻醉下內鏡檢查、病人在麻醉恢復室裡蘇醒4個部分。就診時,患者要注意以下事項:
(1)須空腹進行胃腸鏡檢查,檢查前晚10點以後禁食,檢查前4小時不宜飲水或喝飲料。
(2)穿寬松、方便、易松解的衣褲,不要攜帶貴重物品;戴有活動假牙的病人,要取下假牙。
(3)不要佩戴首飾、手表,女士不要塗口紅、指甲油。
(4)檢查時需有親友陪伴,個別有特殊病情的患者可能需要留院觀察。
(5)檢查後24小時內不要喝酒、開車、操作機械及簽署法律文件。
(6)檢查前需與麻醉科醫生聯系並簽署麻醉同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