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康復網 >> 胃潰瘍 >> 胃潰瘍常識 >> 周期性上腹痛或為消化性潰瘍

周期性上腹痛或為消化性潰瘍

        患者,男,36歲。因“反復上腹痛3年余”入院。患者3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上腹部陣發性隱痛,無放射痛,以饑餓痛、夜間痛顯著,進食後可緩解,偶伴反酸、嗳氣。上腹部痛多於每年秋、冬季節發作。無惡心、嘔吐,無腹脹、腹瀉,無乏力、納差、膩油,無畏寒、發熱,無嘔血、黑便,無黏液、膿血便,無漸進性消瘦。自服復方氫氧化鋁片(胃舒平)後,症狀可短期緩解。曾在外院行腹部B超檢查,肝、膽、胰、脾未見異常。自起病以來,患者精神,食欲如常,睡眠稍差,大小便正常,體重無明顯減輕。

  體格檢查體溫36.4℃,脈搏80次/分,呼吸18次/分,血壓130/80mmHg。發育正常,營養中等,皮膚、鞏膜無黃染,淺表淋巴結無腫大。咽無充血,頸軟,甲狀腺無腫大,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干、濕啰音,心界不大,心率80次/分,心律整齊,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病理性雜音。腹平坦,未見腹壁靜脈怒張,未見腸型及蠕動波,腹軟,上腹劍突下輕壓痛,無跳痛,未及包塊,肝、脾肋下未觸及,肝上界於右鎖骨中線第5肋間。雙腎區無叩擊痛,移動性濁音陰性,腸鳴音正常存在,雙下肢無水腫,神經系統檢查無異常。

  實驗室檢查血紅蛋白140g/L,白細胞5.8×109/L,血小板130×109/L。紅細胞沉降率(血沉,ESR)5mm/小時。尿常規正常,糞隱血試驗(一)。肝功能正常,乙肝病毒標志物中除表面抗體(HBsAb)陽性外,余陰性。癌胚抗原(CEA)在正常范圍。血糖、腎功能正常。X線胸片、心電圖、B超腹部未見異常。

  患者為中青年男性,上腹痛呈現節律性、周期性特點,進食可緩解,無其他明顯伴隨症狀,體征輕微,僅上腹劍突下輕壓痛。病史特點符合消化性潰瘍症狀,但需與如下有上腹痛症狀疾病鑒別。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症狀輕微,常表現為上腹飽脹、反酸、暖氣,但需進一步排除消化系器質性疾患。

  膽囊炎、膽石症 常發於進食油膩餐後,疼痛多位於右上腹,且疼痛性質多為陣發性絞痛,伴右肩部及背部放射,重者甚有發熱、黃疸,此例B超檢查及臨床特點可基本排除。

  胃癌多見於中年以上,且出現腫瘤消耗性改變,也有部分患者為潰瘍惡變所致,確診也需進一步X線鋇餐及內鏡下活組織檢查。

  促胃液素瘤該腫瘤為胰腺非B細胞瘤分泌大量促胃液素所致,常表現為不典型部位的頑固性潰瘍,可進一步作內鏡檢查,必要時行胰腺CT檢查,並可行空腹血清促胃液素檢測。

  教授患者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診斷明確,病史特點與潰瘍病相符,內鏡檢查明確診斷。

  十二指腸潰瘍的發病機制:主要是侵襲因素增強或黏膜自身防御機制減弱。研究進展:①消化性潰瘍是由多種病因所致的異質性疾病群;②胃酸在消化性潰瘍發病中起主要作用:③Hp感染與消化性潰瘍密切相關。

  消化性潰瘍的診斷:典型的節律性和周期性上腹部疼痛是診斷消化性潰瘍的重要線索,但有潰瘍樣症狀者不一定患有消化性潰瘍,而相當部分消化性潰瘍患者的上腹部疼痛不典型,更有一部分患者無疼痛症狀,單純靠病史難以作出正確診斷,其確診需借助X線鋇餐或內鏡檢查。

  目前認為Hp感染是消化性潰瘍發病的重要因素之一。Hp在十二指腸潰瘍者中檢出率高達95%~100%,使用Hp根除療法大大降低了消化性潰瘍的復發率,Hp致病的機制也驗證了它的重要性。胃鏡檢查應常規行Hp檢測,若陽性應予以根除。

  指示本例可用標准三聯療法,2~3個月後可復查,可用簡便放射性核素13℃、14C呼吸試驗,如Hp仍陽性,可改用四聯療法,如質子泵抑制藥(PPI)或铋劑和2種抗生素再行根除治療。

  專家評析

  消化性潰瘍是全球性多發病,無論胃潰瘍還是十二指腸潰瘍均好發於男性,潰瘍病發病年齡在十二指腸潰瘍多發於青壯年,胃潰瘍則多見於中老年。消化性潰瘍的發生與季節有一定關系,秋末至春初發病率高。其發病機制與胃酸一胃蛋白酶、Hp感染及其他因素如吸煙、進食刺激胃酸分泌食物等有關。

  消化性潰瘍的確診主要依靠x線鋇餐和(或)內鏡檢查,後者更為重要。消化性潰瘍的治療以降低胃內酸度、保護黏膜為主,尤為重要的是Hp根除治療。

Copyright © 胃病康復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