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康復網 >> 胃潰瘍 >> 胃潰瘍治療 >> 擒拿HP 可別亂闖三大禁地

擒拿HP 可別亂闖三大禁地

  說起消化性潰瘍,真是不得不知道,得了忘不掉。張女士就是這樣一位胃潰瘍患者,她的病反反復復發作過多次,每次發作的時候自己吃些藥便可以挺過去。後來,她聽說這個病得久了會發生胃出血、胃穿孔,甚至還會轉變成胃癌,才想到要接受系統的治療。經過系統正規的治療之後,雖然她的胃潰瘍病已經治好了,但是每當天氣變化、情緒波動的時候,她又開始習慣性地緊張起來,擔心自己的“老胃病”再次發作。平時很多刺激性食物像辣椒、大蒜她都不敢吃,甚至牛奶、咖啡和茶也不敢喝。張女士打趣地說,自己得了“胃潰瘍恐慌後遺症”了。幾年下來,生活質量下降不說,人也瘦了不少。

  其實,像張女士這樣的患者並不少見,因為消化性潰瘍是一個多發病、常見病,它不僅遷延時日,而且極易復發。有的患者說這輩子掉進了潰瘍的坑裡,恐怕再也爬不上來了。消化性潰瘍真的像他們想像的那樣嗎?筆者就此采訪了消化病專家蕭樹東教授。

  潰瘍病因排行榜,Hp“榮獲”第一

  筆者如約見到了蕭教授,有關話題便在輕松的氛圍中談開了。蕭教授告訴筆者,上個世紀初,著名胃腸病學家斯瓦茨有一句名言:“無酸無潰瘍”,即胃酸的分泌與潰瘍的發病有著密切的聯系。這句話在消化學界影響深遠。100多年來,醫生基本上都是按照酸和潰瘍的關系來治療潰瘍病,如使用一些抑制酸分泌的藥物來減少、中和酸分泌,以此治療消化性潰瘍並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消化性潰瘍的臨床特點是慢性而且容易復發,用了一段時間的抑酸藥物後,雖然潰瘍愈合了,但過了一定時間之後它又會復發,所以過去曾流行“一日潰瘍,終身潰瘍”的說法。

  直到1983年,澳大利亞兩位學者從患者的胃黏膜內分離培養出幽門螺桿菌,提出幽門螺桿菌與消化性潰瘍有著密切的聯系,這才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此後20年的臨床實踐也證明兩者之間確實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現在看來,消化性潰瘍患者的幽門螺桿菌檢查如果是陽性的,那就只有在幽門螺桿菌根除了以後,這些患者的消化性潰瘍才不容易復發。所以說,幽門螺桿菌的發現在醫學領域是一個很大的進展和貢獻。

  那幽門螺桿菌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細菌呢?蕭教授給我們揭開了這細菌界“新寵”的面紗:幽門螺桿菌也叫做Hp,雖然被叫做幽門螺桿菌,但它的居住地不僅局限於胃的幽門處,也定居於胃的其他地方以及十二指腸等處。它的身體扭曲成螺旋狀。它呼風喚雨,作威作福,借助其毒力因子的作用損害胃黏膜,同時又刺激胃酸的分泌,這兩個方面共同作用,造成了胃十二指腸黏膜的損害和潰瘍的形成。“近十多年來的大量研究充分證明,Hp感染是消化性潰瘍的主要病因。可別小瞧這區區小菌,真是害人不淺啊!”蕭教授提高聲音,對筆者強調著這句話。

  復發不用怕,病因從頭查

  “不少消化性潰瘍患者來信、來電咨詢,說他們在醫生指導用藥下已經根除了Hp,但潰瘍還是會復發,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筆者不解地問。

  蕭教授說,過去用常規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治療後愈合的潰瘍,停藥後的年復發率為60%~80%,根除了Hp之後復發率降到了5%以下,從而使絕大多數潰瘍患者得到徹底治愈。對於少數復發的患者,一定要查明他們的病因。不少患者像上面提到的張女士那樣,由於斷斷續續地服用過一些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可出現Hp的暫時性被抑制,檢查時常出現所謂的假陰性,讓Hp在醫生的眼皮底下“逃過一劫”。另外在根除Hp的治療中,由於耐藥菌株的出現、抗菌藥物的不良反應、患者對藥物治療反應較大而沒能很好地堅持服藥等原因,使得Hp“斬而不絕”,照樣“逍遙法外”。

  除此之外,還要找找其他一些導致潰瘍的病因。比如說有一些高血壓、心髒病、關節炎患者,因為病情的需要服用阿司匹林、消炎痛等藥物,殊不知這些藥物既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長期服用這些藥物可誘發消化性潰瘍,妨礙潰瘍愈合,增加潰瘍復發率和出血、穿孔等並發症的發生率。還有一些患者要查查有沒有導致胃酸高分泌的疾病,如胃泌素瘤,它能分泌一種叫胃泌素的激素,這種激素可以使胃酸大量分泌,從而導致潰瘍病的反復發作。

  將根除幽門螺桿菌進行到底

  既然真凶已找到,對其的殺滅當然不能手軟。對於幽門螺桿菌檢查陽性的潰瘍病患者,就要根除幽門螺桿菌,因為根除它之後潰瘍的復發率就會大大下降。怎樣根除它呢?蕭教授告訴筆者,有兩種方法可以選擇,一種是以質子泵抑制劑為基礎的三聯療法。質子泵抑制劑是一種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可選用像奧美拉唑、蘭索拉唑、雷貝拉唑等質子泵抑制劑,在此基礎上聯用兩種抗生素如克拉霉素、羟氨苄青霉素組成三聯療法,連續使用7天對幽門螺桿菌進行根除;另外一種就是以铋劑為基礎的三聯療法,如膠體枸橼酸铋,它與羟氨苄青霉素加上克拉霉素或加上甲硝唑組成三聯,也是連續使用7天。

  如果復查Hp還是陽性的話,就要考慮質子泵抑制劑和铋劑聯用,與上面提到的抗生素組成四聯療法,對Hp進行聯合“轟炸”,讓它死無葬身之地。一般來說,使用三聯療法,Hp的根除率都會達到90%以上。“如何才算是根除呢?”筆者插話問。蕭教授說,一般使用三聯療法7天,用完後相隔4個星期以上復查,假如查不到細菌就可以說是根除了。“用什麼方法來復查Hp呢?有必要做胃鏡復查嗎?”筆者追問道。“復查Hp有很多種方法,包括侵入性和非侵入性兩種。由於非侵入性方法如C13或C14呼氣試驗敏感性和特異性都很高,因此可作為Hp根除治療後復查的首選方法。一般來講,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患者,Hp根除之後沒有必要再做胃鏡,做個C13或C14呼氣試驗就可以了,有時甚至都不用復查。但是對胃潰瘍的患者,如果懷疑是惡性潰瘍或擔心會惡變,一般都主張做胃鏡復查。”蕭教授答道。

  預防消化性潰瘍復發的幾個誤區

  在采訪的最後,蕭教授談了幾種臨床常見的誤區,提醒諸多消化性潰瘍病患者注意。

  誤區一:飲食上過分小心和忌口。

  俗話說,病從口入。胃和十二指腸都是體內重要的消化器官,這些器官上發生了潰瘍,人們自然覺得在飲食方面多加注意是理所當然的。有很多消化性潰瘍患者就像上面提到的張女士一樣,不僅戒掉了像辣椒、茶、牛奶和咖啡這樣一些食品,有的甚至改變了自己的飲食習慣,比如說像少食多餐、爛飯等。每次佳肴上桌都思慮再三,舉筷之余仍患得患失。筆者請教了蕭教授才知道,其實在飲食上是沒有必要過分小心和忌口的。過去認為增加進餐的次數可以中和體內多余的胃酸,現在看來多次進餐也會刺激胃酸的分泌。另外像辣椒、茶和牛奶這樣的食品和飲料,它們與潰瘍的復發並不存在必然聯系,可以進食。值得注意的是,像咖啡和酒精這樣的飲料,前者可以刺激胃酸的分泌,後者則會損傷胃黏膜,所以在潰瘍病活動期最好不要飲用。潰瘍治愈之後適當飲用也無大礙,不必忌口。總之,防止復發應從病因上著手,根除Hp尤為重要。

  誤區二:吃藥不見好,干脆挨一刀。

  很多患者聽說消化性潰瘍長期不愈或遷延反復就有可能轉變發展成癌,也有一些患者在胃鏡報告單上看到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診斷時,那表情就像是提前拿到了胃癌通知單一樣,憂心忡忡。更有甚者,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認為做個手術把胃切除就萬事大吉、高枕無憂了。殊不知,這種看似一勞永逸的做法並不可取。在消化性潰瘍病中,只有少數胃潰瘍會發生惡變,但惡變率低於1%,而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幾乎不會惡變。但是,“恐癌之心不可有,防癌之心不可無”,對於有長期慢性胃潰瘍病史、年齡超過45歲以上而且久治不愈者,應提高警惕,在積極治療之後要定期復查胃鏡,直到潰瘍完全愈合。必要時應定期隨訪復查。

  對於單純的消化性潰瘍,治療上很少考慮外科手術,隨著內科治療水平的不斷提高,對於消化性潰瘍已能“化干戈為玉帛”,只有在胃潰瘍高度懷疑惡變的情況下,或者存在嚴重的並發症,如潰瘍有活動性出血而內科止血效果不好時,才會想到要動刀子。如果沒有手術指征的話,盡可能不要去切除,因為手術後的胃就是殘胃,殘胃癌變率是較高的,遠期觀察殘胃還會導致患者營養不良,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誤區三:遇見幽門螺桿菌,狠下殺手不留情。

  在很多醫院的胃鏡報告單上,Hp檢查都已列為常規。有些患者看到自己Hp檢查為陽性便大為不悅,必欲除之而後快。其實是否用藥對Hp進行根除還是應掌握一定的尺度,比如像消化道憩室、腸易激綜合征這樣一些消化道疾病,它們本身與Hp的關系並不大,或者說根本沒有關系,如果盲目地根除Hp,實行治療上的“一刀切”,不僅在經濟上造成不必要的浪費,而且也給患者增加不必要的痛苦。

Copyright © 胃病康復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