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條大路通羅馬,雖然都能抑制胃酸分泌,但“替丁”和“拉唑”發揮作用的途徑卻有所不同。胃酸主要由胃黏膜的壁細胞分泌,在這個過程中,組胺、胃泌素等內外因素會刺激壁細胞的相應受體(包括h2受體),最後還需要一種特殊蛋白(即質子泵)的介導,才能產生胃酸。“替丁”是一類組胺,能選擇性地阻斷對h2受體作用的藥物,因此稱為“h2受體拮抗劑”;“拉唑”類藥物則能讓質子泵失活達到抑酸作用,因此“質子泵抑制劑”便成了它們的學名。
屬於h2受體拮抗劑的“替丁”類藥物已經歷了三代的變化,從第一代的西咪替丁到第二代的雷尼替丁,以及法莫替丁、尼扎替丁、羅沙替丁等第三代h2受體拮抗劑。而在質子泵抑制劑中,奧美拉唑問世後,又有蘭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貝拉唑、埃索美拉唑等新藥不斷研發上市。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藥學部主管藥師徐小華介紹,“作為抑制胃酸分泌的‘主力軍’,它們對基礎胃酸、食物等刺激後胃酸、夜間胃酸的分泌均有抑制作用,不但在治療潰瘍病上有貢獻,還常被用於反流性食管炎、胃泌素瘤等胃酸分泌過多相關的疾病。”
潰瘍病是一種慢性復發性疾病,通常在三聯或四聯療法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後,還需要通過抑制胃酸分泌來控制病情。因此,如需長期服用“替丁”或“拉唑”,患者切不可隨便加大劑量。因為,這可能造成胃內過度缺酸狀態,誘發胃內菌群過度繁殖,增加腸道感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