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倒綜合征是指在胃切除和胃腸吻合術後,由於病人失去幽門或胃的正常生理功能,胃內食糜驟然傾倒至十二指腸或空腸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狀。由於其診斷標准不夠統一,故發病率各家報道相差懸殊。據臨床觀察,胃切除量越多,吻合口越大,其發病率越高,而保留幽門的胃切除術發病率較低。隨著時間的推移,患者可逐漸習慣於自我飲食的調節,以控制症狀的發生,故術後時間越長,發病率越低。
傾倒綜合征的臨床表現,多發生於胃切除術後第1周至第3周病人恢復進食時,極少數可在術後幾年才見發生。常在餐後半小時左右尤其是進食大量碳水化合物後,患者感上腹脹痛和飽脹不適、惡心,時伴嘔吐、嗳氣、腹鳴脹氣,隨即有頻頻便意,並見連續數次含不消化食物的腹瀉,大多數病人同時出現頭昏、眩暈、軟弱無力,甚至顫抖、暈厥,伴顏面發紅或蒼白以及心動過速,嚴重者可有血壓下降。
在餐後若躺臥片刻可迅速消除症狀或避免發作,若在進餐中發生時,應立即停止進食,一般在1小時內症狀全部消失。
傾倒綜合征的發生與哪些因素有關?
傾倒綜合征的發生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血糖和血容量:由於胃切除術後,患者失去了幽門的調節功能,殘胃容積縮小,以及迷走神經切除後影響了餐後胃的舒張,以致食後大量高滲性食糜驟然傾入十二指腸或空腸,腸腔內的高滲糖和腸壁中的細胞外液迅速互相交換,以保持腸內容物和腸壁之間滲透壓的平衡,並可致血糖明顯升高、血容量下降和腸管膨脹。
(2)消化道激素的作用:給胃切除術後患者飲4.5%葡萄糖溶液220ml,並在空腹15分鐘、60分鐘及120分鐘後各取一次血標本,應用放射免疫法,在所有傾倒綜合征者血中均可測得血管弛緩素的增加,而無傾倒綜合征者則否,且給正常人靜注緩激肽可產生和傾倒綜合征同樣的血管反應。臨床觀察還發現,傾倒綜合征與血中緩激肽水平密切相關,血管弛緩素能增加外周血流量和毛細血管的通透性,並可增強消化道平滑肌收縮,因而可出現血管弛張和胃腸道症狀。因此,有人認為,本征症狀的發生與血管弛緩素?緩激肽系統的活動有關。另外,有人認為,本征的發生還與血管活性腸肽(vip)、腸高血糖素、神經降壓素等激素的增高有關,但均未獲得明確的結論。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