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菌色變”,世界衛生組織下屬國際癌症研究所將幽門螺旋桿菌定位人類i類致癌原。然而癌症是一個逐漸演變形成的,而非一朝一夕之事,根據醫療工作者介紹,胃炎演變成胃癌的過程十分復雜,之所以胃炎會演變成胃癌,是與人們後天的不良生活習慣分不開的。
幽門螺旋桿菌沒有那麼可怕
幽門螺旋桿菌普遍存在於胃炎、胃潰瘍、胃癌等胃病中,以致於很多人將胃炎會發展成胃癌的根源歸咎於這種菌。
事實上,雖然專家研究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是胃癌的病因,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可減少37%的人群發生胃癌,但實際上,幽門螺旋桿菌是目前人類感染最為普遍的細菌,全世界有一半人口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而只有不到1%的感染者有發展成為胃癌的幾率。
專家指出,幽門螺旋桿菌多在兒童期感染,極容易滅殺,感染後大多只發展為慢性胃炎,患上胃癌的幾率較小,實際上這種菌沒那麼可怕。
不是所有類型的胃炎都能夠引起胃癌
醫學上有一個“胃癌三部曲”的說法:胃炎-胃潰瘍-胃癌,特別是萎縮性胃炎伴有中度以上腸化生及異型增生更具有癌變的危險性,但並不是所有類型的胃炎都能夠引起胃癌。
根據病變程度及特點可將慢性胃炎分為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肥厚性胃炎、糜爛性胃炎、膽汁反流性胃炎、慢性增生性胃病等。一般認為,淺表性胃炎通常不會惡變,只有當萎縮性胃炎出現腸上皮化生,也就是說胃裡長出了本該在腸道才有的細胞時,其中約10%會轉變為胃癌,因此,“腸上皮化生”又被稱為癌前病變。
病變過程是個漫長的演變過程,一般需要10~20年,甚至更久。而且這一演變過程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飲食、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環境、生活習慣等,其中幽門螺旋桿菌只不過可能起到先導作用而已,如果人們在生活當中能夠多注意自己的健康,一樣可以降低胃癌發生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