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康復網 >> 胃癌 >> 胃癌常識 >> 最新:盤點胃癌病因

最新:盤點胃癌病因

  高鹽的鹽漬食品被認為是胃癌發生的另一種危險因素。我國胃癌高發地區居民每人每年攝鹽量為9kg以上,而低發地區居民的攝鹽量則為4~7.5kg。 對比調查還發現胃癌高發地區的食物品種多較單純,而低發地區的副食品種類多,新鮮蔬菜、豆類及動物蛋白的攝入量也多,這可能表明胃癌與營養素失去平衡有關。  胃癌是源自胃粘膜上皮的惡性腫瘤,占胃惡性腫瘤的95%,在人體腫瘤中所占的比例隨不同地區而異,一般約為10~30%,可見胃癌是威脅人類健康的一種常見病。

  [病因]:

  胃癌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闡明。通過對胃癌發病的地理分布以及與移民關系的研究,一般認為外界環境和飲食因素與胃癌的發生關系最為密切,人體還有某些利於胃癌發生的條件,也是不容忽視的。

  (一)遺傳因素 臨床工作者都曾遇到一個家族中兩個以上的成員患有胃癌的情況,這種好發胃癌的傾向雖然非常少見,但至少提示了有遺傳因素的可能性。有資料報道胃癌患者的親屬中胃癌的發病率要比對照組高4倍。

  在遺傳因素中,不少作者注意到血型的關系。有人統計,a型者的胃癌發病率要比其他血型的人高20%。但也有一些報告認為不同血型者的胃癌發生率並無差異。近年來有人研究胃癌的發病與hla的關系,尚待進一步做出結論。

  (二)地理環境因素 世界各國對胃癌流行病學方面的調查表明,不同地區和種族的胃癌發病率存在明顯差異。這些差異可能與遺傳和環境因素有關。

  有些資料說明胃癌多發於高緯度地區,距離赤道越遠的國家,胃癌的發病率越高。也有資料認為其發病與沿海因素有關。這裡有不同飲食習慣的因素,也應考慮地球化學因素以及環境中存在致癌物質的可能。

  全國胃癌綜合考察流行病學組曾調查國內胃癌高發地區,如祁連山內流河系的河西走廊、黃河上游、長江下游、閩江口、木蘭溪下游及太行山南段等地,發現除太行山南段為變質巖外,其余為火山巖、高泥炭,局部或其一側有深大斷層,水中ca/so4比值小,而鎳、硒和鑽含量高。考察組還調查胃癌低發地區,如長江上游和珠江水系等地,發現該區為石灰巖地帶,無深大斷層,水中ca/so4比值大,鎳、硒和钴含量低。已知火山巖中含有3,4苯並芘,有的竟高達5.4~6.1μg/kg,泥炭中有機氮等亞硝胺前體含量較高,使胃粘膜易發生損傷。此外,硒和钴可引起胃損害,鎳可促進3,4苯並芘的致癌作用。以上地理環境因素是否為形成國內這些胃癌高發地區的原因,值得進一步探索。

  (三)飲食因素 飲食因素對於胃癌發病的影響,已受到各國腫瘤研究工作者的重視。可能的飲食致癌因素為經常食用煙熏、烤炙食品(含苯並芘)或腌漬食品、酸菜(含n-亞硝基化合物)。近年來的研究又提出了保護因素,如牛奶、動物蛋白、新鮮蔬菜和一些水果等。最近日本和美國胃癌發病率的下降都被歸於飲食情況的改善。但是飲食與腫瘤的關系及其致癌機理的研究是極其復雜的。食物中既可能存在起直接作用的致癌物,不論是自然存在或在食物烹調、加工、貯藏過程中產生的;食物攝入人體後也可能在體內一些因素作用下形成致癌物。在致癌過程中,有的物質起著啟動致癌物的作用,有的起著促癌或抑癌的作用,而且還與人體內復雜的代謝、生物轉化過程交織在一起,因此很難從這些復雜的因素中找到肯定的聯系。實驗資料可用於評價飲食和代謝因素在人類胃癌發生中的作用,如其結果與流行病學證據相一致時,其結果才令人信服。

  我國胃癌綜合考察流行病學組對國內胃癌高、低發病區的調查結果表明胃癌與飲食關系密切。在雜色曲霉毒素誘發大白鼠肝癌的實驗中,曾見到胃腺癌的發生。從調查地區的主副食品及患者的胃液中可以檢出雜色曲霉和構巢曲霉等真菌,胃癌高發地區的檢出率顯然高於低發地區,可以提示霉糧是一個與胃癌有關的危險因素。

  高鹽的鹽漬食品被認為是胃癌發生的另一種危險因素。我國胃癌高發地區居民每人每年攝鹽量為9kg以上,而低發地區居民的攝鹽量則為4~7.5kg。 對比調查還發現胃癌高發地區的食物品種多較單純,而低發地區的副食品種類多,新鮮蔬菜、豆類及動物蛋白的攝入量也多,這可能表明胃癌與營養素失去平衡有關。此外,調查統計提示新鮮蔬菜進食量與胃癌調整死亡率呈負相關,可以認為新鮮蔬菜是一種保護性因素。新鮮蔬菜富含維生素a、c和礦物質。維生素a與上皮再生和維持其正常功能有關,維生素c可阻斷亞硝酸鹽與仲胺在胃內合成亞硝基化合物。已證實鐵缺乏與plummer-vinson綜合征有關,後者與食管和胃癌的發生有關,故鐵缺乏與胃癌的發病有間接關系。

1 2 下一頁

Copyright © 胃病康復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