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是身體某種細胞異常增生形成的。腫瘤一般可以分為良性及惡性瘤,良性危害小,惡性瘤危害大。惡性瘤包括上皮起源的癌、中胚葉非上皮起源的肉瘤,還有一些特殊的如神經系統起源的母細胞瘤等。所謂腫瘤免疫,主要指的是惡性腫瘤的免疫問題。
長期以來,一般認為惡性腫瘤的生長是不受限制的,宿主對它沒有什麼抵抗能力,是沒有免疫力的。近來隨著免疫學的發展證明,宿主對腫瘤,不只有一般的抵抗,即非特異的免疫能力,而且也存在著特異性的免疫能力,也就是由於某種腫瘤的存在,宿主能產生針對性的免疫反應。首先機體有一定的預防腫瘤發生的能力,抑制細胞惡變,一旦發生了腫瘤細胞,由於它轉移播散,甚至還可能使某些腫瘤自行消退,這就是所謂免疫監視功能(Immune Surveillance, Burnet)。這是腫瘤免疫的一個方面。
實際上,胃癌也有許多自行消退的例子。西安有一位病理教授,1966年確診為胃癌,剖腹探查發現已有局部淋巴結轉移,未能進行手術,該病人其後繼續工作了20年多年。
但是只注意宿主對腫瘤的免疫是很不夠的,問題也不是不能解決的,如既然宿主對腫瘤有免疫能力,為什麼一般腫瘤的生長不能制止呢?所以還必須注意問題的另一方面,就是腫瘤還有破壞宿主免疫的方面。它除了能破壞組織,吸取營養,分泌毒素對宿主的免疫能力間接破壞外,人們還發現,腫瘤具有一些辦法能針對性地對抗、抑制、破壞宿主的免疫反應,甚至使機體免疫處於麻痺,無能為力的狀態。通過這些手段,使自己不斷發展增大。所以腫瘤免疫實際上包括兩個方面,即
①宿主對腫瘤的免疫反應。
②腫瘤對免疫反應的抑制與破壞。
也就是說腫瘤免疫包括以宿主為一方,以腫瘤為另一方,兩方面的相互斗爭,相互適應。這種關系也是矛盾的關系,對立統一的關系。而且二者之間的這種斗爭是生死的斗爭。
胃癌抗原
腫瘤抗原一般概念
有抗原存在才有特異性免疫反應,有腫瘤抗原才有腫瘤免疫。腫瘤組織與正常組織比較起來,有兩重性,有與正常組織相同的一面,雙有與正常組織不同的一面,在形態上是這樣,代謝上是這樣,在其的組成的化學成分上也是這樣。腫瘤組織中有成千上萬種蛋白質,其中絕大部分與其起源的正常組織的蛋白是相同的,這些就不會引起宿主的免疫反應,對自體是沒有抗原性的,只有與正常組織的蛋白不同的蛋白,在正常組織不存在的蛋白,才具有抗原性,才可能是腫瘤的特異性抗原(TSA)。
對胃癌來說也是如此,胃癌中只有與正常胃上皮細胞有差異,這種有了變異與正常不同的部分,才有抗原性,才能產生胃癌免疫。
但是進行腫瘤移植時還有組織抗原不配合問題,腫瘤特異性抗原與組織抗原都可能引起腫瘤排斥,兩者是不容易區別的。此外有些所謂特異性抗原的特異性並不是很高的,對這一類抗原常稱為腫瘤相關抗原(TAA)。幾十年來,人們努力用化學及免疫學等方法分離提純,尋找腫瘤及胃癌特異的成分,尋找腫瘤抗原進行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為腫瘤免疫的理論,臨床免疫診斷及治療打下了初步基礎。但是工作進展較慢,迄今還未找到真正提純的特異性抗原。大部分腫瘤及胃癌的抗原都是TAA。
化學物質誘發的腫瘤抗原
化學物質誘發的腫瘤抗原,雖然有強有弱,但特異性比較強,而且一般有個體差異性。即同樣的物質(如常用的甲基膽蒽)在兩個同系動物身上引起的同樣腫瘤,抗原性都有所不同,彼此不發生交叉反應。所以這種抗原用在免疫學診斷上是有困難的,但可應用於探討腫瘤的病因,如病人的某種腫瘤,若只有個體特異性,可以考慮是化學物質引起的。但也有一些例外。
胃癌的發病率在美國較低,而亞洲人發病率高。在日本有下降趨勢,在我國仍居首位不下。據認為,尤以腸型型胃癌的發病特別與飲食有關,如腌制品,食鹽量高及亞硝胺可能是重要因素。
化學致癌的抗原的特異性高,一般認為是特異性移植抗原TSTA(Tumor spoific transplantation antigen),主要是組織相容性抗原不同,但也有其它因素參與。 病毒誘發的腫瘤抗原 病毒誘發的腫瘤,有共同的抗原性,即同一種病毒,在不同個體誘發的腫瘤抗原性是相同的。首先病毒對宿主來說是一種異種蛋白,能引起宿主的免疫反應。因此同一種病毒誘發的腫瘤一般都有共同的病毒抗原。另一方面也表達一些其它的共同的蛋白,這是因為病毒的基因可以整合到人的基因中去,這樣轉錄、翻譯出來的蛋白就可能成為新的共同蛋白。病毒誘發的動物腫瘤很多,近來證明子宮頸癌(乳頭瘤病毒)、鼻咽部(EB病毒)、肝癌(乙型肝炎病毒)、白血病(T細胞淋巴瘤病毒)等以及某些肉瘤與病毒有關,我們在胃癌中也見到過乳頭瘤病毒E6抗原陽性。不過胃癌與幽門彎曲桿菌有一定關系,它似一種促癌因素,而患者血中可有該菌的抗體。
胚胎抗原問題
有的腫瘤產生胚胎時期的蛋白。如肝癌的甲胎蛋白,消化道腫瘤的癌胚抗原等。在胚胎抗原上有三個問題值得注意。
①胚胎抗原有沒有普遍性?
在病理形態上,腫瘤組織有同正常組織相似的一面,又有與正常組織不同的一面(異型性)。腫瘤愈惡性,不同的一面愈明顯。人們早就注意到這種不同有一定規律,就是很像起源組織的胚胎組織,這樣正常組織變為腫瘤的過程好像又返回到胚胎組織的過程(返祖)。這種過程叫間變(形態上的)。甲胎蛋白,大量存在於胎兒的肝細胞,癌胚抗原,胎兒第8周消化道上皮開始產生,自從發現肝癌組織及病人,結腸癌,胃癌病人血清中有甲胎蛋白及CEA以來,人們就想,其他腫瘤是否也有這種情況 ,腫瘤蛋白返回胚胎對時期蛋白(抗原間變)的現象是不是一個規律?假若是這樣的話,腫瘤的免疫診斷學將有一個很大的發展。
②胚胎蛋白對自身是不是抗原?
一般將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當成腫瘤抗原,實際上它們是否抗原,對病人有無免疫性尚成問題。從理論上看,按細胞株選擇學說(Burnet),胚胎蛋白在胚胎時期一出現,與它有關的相應的免疫活性細胞就被其破壞或被其抑制,從而在出生後一般不再發生免疫反應,也不應再起抗原作用了。實際上,甲胎蛋白、癌胚抗原有沒有相應的抗體。
③特異性問題
胚胎蛋白的特異性是相對的,不是只有在腫瘤病人才出現,如甲胎蛋白是由肝癌細胞產生的,但正常肝髒增生的細胞也可以產生少量。肝炎、肝硬化的肝細胞增生活躍,產生的還要多些。所以這之間的差別只是量的差別,不是質的差別。但是肝癌產生得特別多,所以仍有診斷意義。癌胚蛋白對消化道腫瘤的特異性就更差一些,消化道其他疾病,甚至正常人血清中也或多或少存在,有時與腫瘤病人相差不大,所以用作免疫學診斷是不可靠的。總之胚胎蛋白或抗原只能屬於腫瘤相關抗原(TAA),沒有嚴格的特異性。
更多知識:能早期發現胃癌就是勝利!
必讀:秋季養胃“五要領”
經常吃夜宵 更易得胃癌
牛奶and紅茶 養胃好搭檔
大蒜是寶 能把腫瘤擋門外
上班族 入秋別忘了養胃
養胃 莫犯以下“四忌”
晚餐太“好” 胃會“生病”
送給胃炎患者的四款養胃菜
吃隔夜菜吃出胃癌來
胃病每月精彩熱文TOP10
更多精彩內容 請點擊39胃病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