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生活緊張忙碌,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再加上飲食習慣不良,胃病早已是常見疾病。
胃病是多種胃部疾病的統稱,最常見的胃部疾病如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等。形成慢性胃病的原因很多,例如飲食習慣長期不規律、食物不干淨,或是暴食偏食、煙酒無度等。
一般胃病雖然不算大毛病,但畢竟影響營養的攝取,當然也影響患者的心情。同時它也算是健康警告信號,因此一旦患上胃病,還是需要小心和治療。
許多人一直以為,胃病是不會傳染的,的確,過去在一般人的普遍認識中,胃病並不屬於傳染病,因此一般家庭成員如果患有胃病,大多數人並不會采取防范措施以防止胃病傳染。
但是,東海岸康復醫院院長陳鏡洲醫生說,胃病是會傳染的,這是因為患者有可能感染上一種稱為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簡稱HP)的微生物。
在過去,凡是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經常被視為與胃酸分泌、吸煙、飲食有關。但近年來醫學研究發現,導致消化道潰瘍、慢性胃炎,除胃酸分泌過多等因素外,幽門螺旋桿菌也是罪魁禍首。
究竟幽門螺桿菌是何方神聖?,其實,它是一種呈螺旋形、微厭氧的細菌,而且它對生長條件還非常“挑剔”。它們寄生在胃幽門、胃窦等附近,所分泌的有害毒素可以破壞胃黏膜,導致胃萎縮甚至發生惡性病變。但大多數患者通常並不知道自己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往往是在腹痛、惡心、嘔吐、消化不良等症狀發生之後,經過一連串檢查,才發現自己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
在我國,青壯年的幽門螺桿菌感染率為30%左右。50歲以上的人群中感染率為50%~80%,在胃潰瘍患者中幽門螺桿菌檢出率高達80%;萎縮性胃炎患者檢出率更高達90%。
陳鏡洲醫生說,為安全著想,胃病患者應盡早找醫生檢查,驗血或是進行鋇劑攝影術檢查,以確定自己是否感染上幽門螺旋桿菌。
幽門螺桿菌經口到達胃黏膜後定居感染,經數周或數月引發慢性、淺表性胃炎,數年或數十年後發展成為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慢性萎縮性胃炎等,而後者是導致胃癌最危險的因素。專家們認為,幽門螺桿菌感染使患胃癌的危險增加了2.7~12倍,如 果沒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至少有35%~89%的胃癌不會發生。
由幽門螺桿菌導致慢性胃炎和消化道潰瘍,症狀並無特別異常之處,通常表現為:食後上腹部飽脹、不適或疼痛,常伴有其他不良症狀,如嗳氣、腹脹、反酸和食欲減退等;有些病人還可出現反復發作性劇烈腹痛、上消化道少量出血等。
如果胃炎患者查出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呈陽性,必須進行抗幽門螺桿菌(HP)治療,許多患者就因為忽略了這一點,結果雖然不停的醫治,病情還是反復發作,胃病無法徹底痊愈。
現在已有准確可靠的方法檢測出胃炎和胃潰瘍是否由幽門螺桿菌引起,並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法。患者不要自行用藥,而要及時到醫院檢查治療,以免用藥不當加重病症。此前曾有一對中年夫妻因幽門螺桿菌感染同時患上了胃病。他倆從發病開始就自行用藥,等到胃疼得實在受不了才勉強到醫院檢查,結果發現已經出現嚴重胃潰瘍,再遲一點就可能演變成胃癌。
陳鏡洲醫生說:“這類胃病患者治療痊愈的機會很高,若是以抗生素加上胃藥一起治療,通常只需要一個星期至10天就可痊愈。
必須一提的是,胃病患者若是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很可能會通過唾液或飛沫傳染他人。一些科學也著作表明:潰瘍像痢疾一樣是髒手也能傳染的疾病,因為致病的幽門螺桿菌可能通過髒手、唾液、碗碟和其他途徑傳染。;
當然不是所有的胃病都會傳染,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藥物酒精損傷性胃炎、應激性胃炎等,是非傳染性的。而由幽門螺桿菌導致的胃炎、胃潰瘍等,才有傳染可能。
雖然幽門螺桿菌的傳播途徑與其他消化道傳染病的傳播途徑相似,但幽門螺桿菌的感染力比較弱,致病力不強,需要經過較長時間或有大量的細菌侵襲胃黏膜才會導致嚴重的疾病。因此,預防幽門螺桿菌感染,切斷幽門螺桿菌的傳播途徑,才是防止胃病發生的關鍵。
據了解,糞便、唾液、牙垢、嘔吐物中均存在幽門螺桿菌,所以要強調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做到餐前便後洗手,特別是進食前必須洗手,這樣既可以防止幽門螺桿菌的傳播,也可以防止其他傳染病的發生。對已查出有幽門螺桿菌的患者,應避免與他人密切接觸,並采取正規的抗幽門螺桿菌治療。
更加需要特別注意的應該避免法式熱吻。
據報道雖然唾液和牙垢斑內的幽門桿菌非常少,不需要矯枉過正到避免接吻;但是,幽門螺旋桿菌患者與伴侶接吻時應該避免經常作“法式熱吻”,千萬不要因愛害了自己的愛的人。
39健康網(www.39.net)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