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康復網 >> 胃病百科 >> 胃病病因 >> 幽門螺桿菌 >> HP分“有毒無毒” 不能格殺勿論

HP分“有毒無毒” 不能格殺勿論

  慢性胃炎發病率為50%,消化性潰瘍發病率為10%,胃癌每年致死30萬人。這些胃腸道常見病、多發病嚴重危害人民健康,消耗了巨大的醫療資源,而其背後隱藏著的往往是個微不足道的小小細菌?幽門螺桿菌(Hp)。據統計,我國人群Hp感染率高達50%~70%。種種跡象表明,Hp與這些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甚至可能是罪魁禍首。

  為什麼如此高的Hp感染率之下並非所有人都發病?感染了Hp卻幸免發病的人到底是“命好”還是Hp“手下留情”?哪些才是Hp的關鍵致病因子?中國人的Hp究竟有什麼特點?怎樣才能走出適合國情的Hp根治道路?這些問題萦繞了李兆申教授和整個課題組整整13年。對幽門螺桿菌13載的不懈探究,為李兆申贏得了200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李兆申教授是第二軍醫大學國家重點學科消化內科主任、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主任委員,他與Hp之間的故事始於1993年。李兆申等通過研究,篩選出了Hp的另外兩個重要致病因子??CagA(細胞毒素相關蛋白)和VacA(空泡毒素),發現其僅存在於部分Hp中。

  隨後的研究逐步印證了課題組的猜想:消化性潰瘍患者CagA、VacA的陽性率高達80%~100%,而慢性胃炎患者僅為50%。他們在國際上首次證明CagA蛋白是導致消化性潰瘍發生的關鍵因子,其成果發表在《柳葉刀》雜志上。深入研究發現,這兩個“壞”蛋白不僅是消化性潰瘍的始作俑者,也是引發胃癌的重要因素。胃癌患者CagA蛋白陽性率高達85.2%,明顯高於慢性胃炎患者的陽性率(42.4%)。

  李兆申等又在國際上首次將Hp菌株分為有毒株和無毒株,其中有毒株同時表達CagA和VacA蛋白,與消化性潰瘍、胃癌等密切相關。無毒株則不表達CagA和VacA蛋白,致病力弱。這一至今仍被國內外廣泛應用的Hp分類學說,為臨床開展“選擇性根治”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但以這個分類來看,中國人似乎不太走運,因為中國人容易受到那些“壞”Hp的“垂青”?CagA基因陽性率高達90%,顯著高於西方國家(50%)。另一個“厲害角色”VacA的基因型,在中國人身上也往往以致病力強的亞型為主,而國外菌株則多為致病力弱的亞型。中國人所感染的Hp菌株毒力更強,致病更嚴重。這是中國人Hp相關胃腸疾病發病率高的原因。

  Hp真的被分成了三六九等,那對付它應該像從前那樣一概“格殺勿論”嗎?在李兆申看來,似乎不必如此大動干戈,只要瞄准“壞”Hp,采用“選擇性根除、針對性治療”的新策略,就完全可以在節約大量醫療資源的同時,獲得滿意的治療效果。正是基於這一新的Hp治療理念,李兆申等開始著手篩選優化適合國情的Hp根除方案。幾經嘗試,他們摸索出的方案每例節約費用千余元,取得了滿意的療效,在國內多家單位推廣使用。原先國際上推行的OA方案采用阿莫西林和奧美拉唑搭配,連續用藥6周;而他們探索出的AMT方案則采用阿莫西林、甲硝唑、泰胃美的三聯藥物療法,連續用藥6周。這一基於國情的治療新方案對Hp的根治率與國外方案相當,但費用則大幅下降。

  他們還在國際上首次采用重組抗原,建立了血清檢測Hp的方法,並在此基礎上,與深圳伯勞特生物公司合作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Hp血清免疫印跡診斷試劑盒,敏感性和特異性均達95%以上,打破了該項技術的國際壟斷。

  隨著對Hp關鍵致病因子基礎與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創新檢測手段和根除方案的實施,國內Hp的診治觀念得到了規范。Hp相關疾病的治愈率和Hp感染的診療水平逐步提高,不僅避免了抗生素濫用造成的細菌耐藥問題,還使國人Hp感染率有所降低(1994年為79%,2004年降為66%)。

  (實習編輯:陳占利)

Copyright © 胃病康復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