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康復網 >> 胃病百科 >> 胃病常識 >> 秋季 胃腸道疾病高發

秋季 胃腸道疾病高發

  秋季是胃腸道疾病的高發季節。記者在市五邑中醫院消化科了解到,入秋後,消化科出現了門診小高峰。就診的病人中,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急性胃腸炎最為多見。專家指出,這類疾病發作時,具有群發的特點,常常一家幾口,或者一群往來密切的朋友“集體中招”。此類病病程長,不僅影響身體的健康,還會使人出現煩躁不安、失眠、疲倦乏力、情緒低落等症狀,因此,專家提醒,這個時節需要提防胃腸病趁虛而入,平時要注意飲食衛生,少食生冷食物,少喝濃茶,少飲烈酒。

  溫差變化和不良飲食方式是主因

  據消化科主任簡燕婷介紹,秋季胃腸道疾病高發主要與溫差變化以及人們的不良飲食方式有關。秋季氣溫變化較大,早晚溫差懸殊,人體受到冷熱交替刺激後,神經內分泌調控就會發生驟然變化,分泌的皮質激素及胃腸激素也會發生變化,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腸道常常發生收縮增強、蠕動增快,與此同時身體抵抗力和適應性能力隨之降低,於是胃腸道抗病能力也就減弱。

  在飲食方式方面,由於秋季含蓋了國慶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在這些節假日中,人們的飲食往往以大量的肉類、海鮮、生冷類食物以及酒精和飲料為主,在加上暴飲暴食、吃飯不定時等,消化道不斷受到不良的刺激或者出現超負荷的情況,在這樣的情況下,各種病菌就會趁虛而入。

  據悉,胃腸道疾病臨床可表現為發熱、口干、口苦、口臭、口淡無味、口渴喜飲,嗳氣、打嗝、反酸、胸悶、惡心、燒心、嘔吐,食欲不振、或多食易饑,胃脹、胃痛、兩肋脹痛、後背酸痛,腹脹、腹痛、腹瀉、腸鳴、大便稀溏、腹部墜脹、裡急後重,嚴重者可有粘液血便、頭暈、心悸、乏力、虛脫等一系列症狀。

  胃腸道疾病重在“養”

  出現胃腸道不適後,簡主任提醒,在接受專科診療的同時,還應該盡量做好生活和飲食調養。正所謂凡病“三分治,七分養”。

  首先,要注意防寒保暖。秋涼之後,晝夜溫差變化大,適當添衣,夜間睡覺時蓋好被褥,做好腹部保暖,減少對胃腸道的不良刺激,還可增加戶外運動,增強御寒能力。

  其次,合理安排規律飲食。秋季天氣干燥,要多吃滋潤養陰的食物,多吃鹼性食物,少吃酸性食物,調節好體內的酸鹼平衡。飲食以淡、素、鮮、暖為宜,多吃些易消化的食物,不要暴飲暴食,也不要吃生冷食物,因為容易導致脾胃虛寒。

  胃病患者要注意飲食規律,少食多餐、以軟食為主;進食時應細嚼慢咽,可多吃鮮魚、瘦豬肉、牛肉、雞肉、雞蛋、油麥菜、菠菜、茼蒿、卷心菜等。避免刺激性食物,如煙、酒、濃茶、咖啡、辛辣、煎炒油炸和粗硬等食物;不宜進食過熱或過於酸甜辛辣的食品;避免進食難消化和容易產生脹氣的食物,如花生、番薯(地瓜)、芋頭、榄角、竹筍、南瓜等;避免進食酸甜性和寒性的食物和水果,如糖水、柚子、葡萄、甜食、香蕉、芒果、菠蘿、榴蓮、木瓜、橙子等。

  腸病患者,例如出現腹瀉、痢疾、腸炎者,飲食方面應忌食牛奶、豆漿、韭菜、芹菜、菠菜、粗糧油炸食品及多油食品;便秘者應忌食酒、咖啡、濃茶、辣椒、生柿。

  ★中醫藥膳養胃方:

  脾胃虛寒

  表現:上腹部隱隱作痛,痛時喜按,喜熱怕冷,遇涼疼痛加劇,面色萎黃,四肢欠溫,倦怠無力,嘔吐清涎,大便溏薄。

  中成藥:

  ①虛寒胃痛沖劑,每次10~20克,每日2次,開水沖服。

  ②理中丸,每次6~9克,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③黃芪健中丸,每次9克,每日1-2次,溫開水送服。

  中醫食療:

  生姜250克,豬肚1個。將生姜洗淨切碎,放入洗淨的豬肚中,文火煲熟,喝湯吃肚,每2天吃1個,連吃3~4個。

  脾胃虛弱

  表現:上腹部隱隱作痛,痛時喜按,勞累容易誘發,時有腹脹,嗳氣,倦怠無力,嘔吐清涎,大便溏薄,舌淡,脈細。

  中成藥:

  香砂六君丸,水丸,每袋重18克。口服,1次6-9 克,1日2次,飯前服用。

  中醫食療:

  ①苡仁30克,白扁豆30克,佛手9克,山藥30克,加水3碗,煎成1碗。

  ②白扁豆60克(鮮品加倍),佛手15克,粳米60克,先將佛手加水3碗煎湯去渣,再入扁豆、粳米煮粥。

Copyright © 胃病康復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