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不良十分常見,從北歐到南美,從非洲到大洋洲均是如此,發病率為19%~42%,國人也不例外,約38%。而消化不良背後可能隱藏著一些重要疾病,需要積極治療。但消化不良仍被不少病友忽視,有的不看醫生拒絕檢查,有的自己隨便買點藥服用,結果耽誤了病情,此事常有所見。所以有必要把“消化不良”詳細談一談。
什麼是消化不良?
到底如何界定消化不良?國際醫學界近年的共識是:持續或反復發作的上腹部痛或不適、上腹脹悶、餐後飽脹、早飽、厭食、惡心、嘔吐、嗳氣、反酸、胸骨後悶脹不適等中的幾項構成一組症狀群。不難發現,有消化不良的人確實相當多見。
為什麼會發生消化不良?
原因是多方面的,也因人而異,有些還不清楚。胃動力障礙,包括對食物進入後的舒張差,排空不良,動力缺乏協調,胃電異常等是重要原因。其次是胃的敏感性增高,或與神經功能障礙有關。胃酸分泌異常及對酸敏感度增高,心理、社會因素(如失業)也有密切關系。近年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用藥(阿司匹林、消炎鎮痛藥等)、吸煙更引人注意。
哪些疾病可以引起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可以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叫器質性消化不良,通俗地說就是因全身疾病(如糖尿病、結締組織病、腎髒病),尤其是消化系統疾病(如食管癌、膽病、潰瘍病、腸癌、胰腺炎、胰腺癌、肝炎、肝硬化、肝癌等)引起的。如果把消化系統比作一架機器,這一類消化不良的原因就是某些零部件壞了!這種消化不良就是病的信號。
第二類叫功能性消化不良。經過常規檢查(血常規、血沉、B超、胃鏡及大便隱血試驗)並未發現消化系統重要病變,卻有消化不良的那些症狀,這就好比機器部件完好無損,運轉卻不正常而需要調整。
消化不良時如何檢查?
從前面講的可知,消化不良檢查的目的就是要排除器質性病變(前一類消化不良)。通常必須包括:血常規(協助了解有無貧血、感染等)、血沉(可粗測體內有無破壞性病變)、B超(診斷肝、膽、胰疾病)、胃鏡(探測食管、胃、十二指腸病變)、隱血試驗(了解胃腸道腫瘤及破壞性病變)。一般醫院均可完成,而且花費也不多。如果都無重大發現,可能就是功能性消化不良了。
需注意的是,若出現吞咽困難、嘔血、黑便、貧血、厭食、體重下降、發熱、黃疸、腹部包塊等症狀之一,就是嚴重信號,通常叫“報警信號”。這時一定要高度重視,認真檢查。
消化不良與胃炎等有什麼關系?
這是從不同角度來說明問題:消化不良說的是臨床情況,胃炎是從病理方面作的說明,兩者常同時存在,較重的胃炎可能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原因。
1/3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有腸易激綜合征,表現為便前腹痛,大便次數改變等。
消化不良該如何治療?
器質性消化不良原因明確,治療按常規進行,可參考下述各點輔助治療。
功能性消化不良,首先要保持樂觀的情緒,既然作了全面檢查就不要再背上“重病”、“癌症”的包袱,改變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戒煙限酒,規律作息時間,勿過勞,飲食宜低脂、易消化,少用傷胃的藥物。有幽門螺桿菌的應加以根治,往往可收到良好效果。藥物方面應在醫生指導下選用胃腸促動力藥(嗎丁啉、普瑞博斯、莫沙必利)、抑酸劑(奧美拉唑、法莫替丁、雷尼替丁等)、胃黏膜保護藥(膠態铋、麥芝林、硫糖鋁、氫氧化鋁凝膠等)之一或並用。有時中草藥也能收到良好療效。李增烈陝西省人民醫院消化科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