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檢查
1.胃酸 淺表性胃炎胃酸正常或略低,而萎縮性胃炎則明顯降低,空腹常無酸。Burhol用加大組胺法觀察47例淺表性胃炎的最大胃分泌量平均為17.4mmol,46例萎縮性胃炎平均為5.6mmol,正常對照44人平均為19.8mmol。
某院100例萎縮性胃炎,91例用五肽胃泌素及組胺法測定胃酸結果:無酸13例;低酸18例;正常酸60例。無酸和低酸共31例,占34.1%。
2.胃蛋白酶原 由主細胞分泌,在胃液、血液及尿中均可測得。蛋白酶水平高低基本與胃酸平行。但主細胞比壁細胞數量多,所以在病態時,胃酸分泌常常低於蛋白酶原的分泌。
Joske觀察胃液和血液胃蛋白酶原水平與活組織病理變化結果常常一致,蛋白酶原低者活組織檢查多數為萎縮性胃炎。
3.內因子(IF) IF由壁細胞分泌,壁細胞減少IF分泌也減少,兩者是嚴格平行的。正常分泌量平均為7700U/h。檢查IF對萎縮性胃炎、胃萎縮及惡性貧血的診斷有幫助。IF明顯減少有利於以上3種疾病的診斷。惡性貧血病人極少數在胃液中尚可檢出微量IF,但不足以供維生素A、B12吸收之用。慢性萎縮性胃炎IF也可以減少到400~600U,但可以維持低水平的維生素B12吸收。據Ardeman的研究400~500U的IF可以供吸收1μg維生素B12之用。食物刺激胃液分泌每5~10ml即含IF 400~500U,因此可以解釋萎縮性胃炎雖IF分泌也很低但不發生惡性貧血。
4.胃泌素 胃泌素由胃窦G細胞分泌。正常血清胃泌素含量各處報道不同(30~140pg/ml),我院檢查結果為(130.84±8.34)(SE)pg/ml;淺表性胃炎平均為(219.09±36.04)pg/ml;A型慢性萎縮性胃炎平均為(566.22±140.3)pg/ml;B型平均為(246.76±9.52)pg/ml。胃泌素能促進胃液特別是胃酸分泌,由於反饋作用胃酸低時胃泌素分泌增多,胃酸高時胃泌素分泌減低。此外血清胃泌素高低與胃窦黏膜有無病變關系密切。無酸的病人理應胃泌素升高,但若不高說明胃窦黏膜病變嚴重G細胞減少。
5.壁細胞抗體(PCA) PCA在A型胃炎的陽性率較高,此抗體的檢測有助於慢性胃炎的分型,對慢性胃炎發生的病理過程的認識及治療有幫助。
6.胃泌素分泌細胞抗體(GCA) 1979年Vandelli檢查106例B型胃炎,GCA陽性者8例,A型35例全部為陰性。惡性貧血病人35例及供血員115例也全部為陰性。
影像學檢查
1.胃鏡檢查 悉尼分類系統對胃鏡檢查的描述詞作了一系列的規定,包括對水腫、紅斑、脆性、滲出、扁平糜爛、隆起糜爛、結節、皺襞肥大、皺襞萎縮、血管透見及出血點進行描述。一般來說淺表性胃炎胃鏡所見為花斑樣潮紅如麻疹患兒的皮膚(或稱紅白相間),在小彎垂直部則為線狀潮紅在縱行皺襞的頂端;其次是黏液分泌增多,附著在黏膜上不易剝脫、脫落後黏膜表面常發紅或有糜爛,咽下或反流的黏液常含氣泡,而且隨蠕動而流動,不難鑒別;再次是水腫的表現,黏膜蒼白、小凹明顯而且反光強;最後是糜爛,由於腺窩以上的表皮剝脫發生糜爛且常伴出血,又可分為3型:①丘疹樣隆起中央凹陷被覆暗褐色積血或白苔,周圍潮紅如天花的皮損,多發生在胃窦部皺襞的頂端。②平坦型幾乎與黏膜水平一致,表面不光滑被覆褐色或白色分泌物。③凹陷型最常見,低於正常黏膜。表面粗糙或有分泌物甚至出血,范圍或大或小,數毫米至數厘米,形態常不規則。或局限或彌漫。
萎縮性胃炎胃鏡檢查有2個突出的表現:①顏色改變,多呈灰、灰白、灰黃或灰綠色,同一部位深淺可不一致,境界常不清,范圍或大或小。萎縮范圍內也可能殘留紅色小斑。②因為黏膜變薄加之注氣膨脹,黏膜下血管常可顯露,輕者血管網,重者可見如樹枝狀的血管分支。暗紅色微帶藍色,易與皺襞相混,根據血管走行方向與胃的長軸垂直,可資鑒別。
血管顯露與胃內壓力有密切關系,根據試驗連續注氣2000ml(壓迫注氣鈕2min),病人如無暖氣胃內壓氣達20mmHg,此時正常胃黏膜也可以顯露小血管網,特別胃底最容易。胃內壓在1.3~2.0kPa(10~15mmHg)時輕、中、重3型萎縮性胃炎均能顯露血管。0.66~1.33kPa(5~l0mmHg)時,只中、重型可以顯露。輕者不顯露。0~0.66kPa(0~5mmHg)時,只重型顯露。根據以上結果,胃內壓以1.3~2.0kPa,注氣量約1000ml為最適合。
淺表與萎縮兩型胃炎胃鏡診斷與病理診斷的符合率為60%~80%。但胃鏡所見與病理所見尚無一致規律,也難以用病理變化來解釋胃鏡所見如花斑樣潮紅,血管透見等。本院135例活組織標本與胃鏡所見對比可以說明這一問題。
2.X線檢查 淺表性胃炎X線無陽性發現。萎縮性胃炎可見皺襞細小或消失,張力減低。Badenoch用X線診斷胃萎縮88例有22例正確。黏膜的增生肥厚易被認為是腫瘤。胃窦部黏膜粗亂常診斷為肥厚性胃炎但不能被活組織檢查證實。用雙重對比造影法可發現胃小區(1~1.5mm),因而對腸上皮化生及丘疹樣糜爛的診斷,開辟了新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