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氣對人體生命與健康是很重要的,所以有人以胃氣為本的說法。所以一旦胃有病了,人體的消化功能就要受到很大的影響,繼而會引起其他髒器的功能。如出現慢性胃炎,那麼慢性胃炎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呢?慢性胃炎的治療方法有哪些呢?接下來為大家一一介紹,供大家參考。
慢性胃炎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1、十二指腸液的反流
研究發現,慢性胃炎患者因幽門括約肌功能失調,常引起膽汁反流,可能是一個重要的致病因素。
2、精神神經因素
大家都有這樣的體會,當工作不順心,精神緊張,與同事或親朋好友鬧矛盾時,往往是茶不思,飯不想,沒有食欲,容易出現胃炎症狀。
3、多種慢性疾病的影響
如慢性腎炎、尿毒症、重症糖尿病、肝膽系統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都很容易伴發慢性胃炎,其機制可能與免疫力低下有關。
4、急性胃炎的轉化
急性胃炎後,如果疏於護理,又不注意飲食起居習慣,胃黏膜病變持久不愈或反復發作,均可形成慢性胃炎。
5、刺激性食物和藥物
長期服用對胃黏膜有強烈刺激的飲食及藥物,如濃茶、烈酒、辛辣或水楊酸鹽類藥物,或食時不充分咀嚼,粗糙食物反復損傷胃黏膜,或過度吸煙,菸草酸直接作用於胃黏膜所致。
6、免疫因素
免疫功能的改變在慢性胃炎的發病中已普遍受到重視,自身免疫反應可能是某些慢性胃炎的有關病因。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慢性甲狀腺炎、甲狀腺功能減退或亢進、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等均可伴有慢性胃炎,提示本病可能與免疫反應有關。
7、幽門螺桿菌(Hp)感染
目前認為Hp感染可能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學者發現,慢性胃炎患者在胃窦黏液層接近上皮細胞表面有大量幽門螺桿菌存在,並指出可能是慢性胃炎的病因之一。在胃內,Hp的菌體常呈彎曲狀、S形或弧狀,而在體外培養後,常呈桿狀故被名為“螺旋桿菌”。Hp有鞭毛,在胃內穿過黏液層,移向胃黏膜,因其有黏附素能貼緊上皮細胞而長期定居於胃窦黏膜小凹處或其鄰近上皮表面繁衍,不易去除。
由於其有尿素酶,能分解尿素產生氨,既能保持細菌周圍的中性環境,又能損傷上皮細胞膜;加上其空泡毒素蛋白,使上皮細胞受損;其細胞毒素相關基因蛋白能引起強烈的炎症反應;其菌體胞壁還可作為抗原產生免疫反應。這些因素的長期存在,導致胃黏膜的慢性炎症。
慢性胃炎的治療方法
1、以調節胃部酸鹼度平衡為基礎
根據我國傳統醫學理念,人體發生的疾病是整體機能失衡引起的。而免疫平衡療法運用中藥特色配方會自動調節腸胃菌群平衡,增加有益菌,極大的提高了腸胃免疫力,並能在人體腸胃內定植,形成永久性保護,使得腸胃病不再復發。
2、以促進腸胃動力為保障
胃動力是胃正常運動的保障,人的胃動力一旦出現障礙,就會引起消化不良,上腹脹痛、易飽、飯後腹脹、惡心、嘔吐等症狀。尤其是年老體弱的胃病患者。
3、以全面修復胃腸黏膜為關鍵
80%以上的胃病症狀都和胃腸黏膜受損有關,醫院可采用現代活性提取術,提取獨一無二的“修復基因”,對人體有獨特的親和力,不經過血液傳輸,就能夠以最快的速度直接黏附於胃體,對腸胃黏膜具有超強修復力,對胃痛、胃酸、胃脹、反酸等症狀立刻得到緩解,鞏固2個療程後,可以使胃黏膜得到全面再生。
4、以滅絕幽門螺桿菌為根本
國內外消化界在胃腸病病因學的研究中證實:70%的慢性胃炎、90%的胃潰瘍和十二指腸的罪魁禍首是幽門螺桿菌(簡稱HP)而以往的抗生素療法並不能100%的殺滅這個病菌。免疫平衡療法能夠直接破壞幽門螺桿菌的生存環境,使該病菌失去藏身之處,從而自然消亡,達到治愈的目的,療效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