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胃病,不少人深有體會。它能引起種種不適,甚至令人疼痛難忍,且常常反復發作,病人不但痛苦,還得花錢治病,要承受經濟和健康上的雙重損失。而病情在反復過程中時有加重,有時甚至發展到醫生也回天乏術,不由令人惋惜。醫生也歎世上為何沒有一次性根治藥,令藥到病除,終身不復發。
我也曾是個胃病患者。1988年秋天,我發生了胃痛、胃出血(經胃鏡檢查是急性淺表性胃炎),治愈後因煙酒未忌,不久又舊病復發。我感到問題嚴重,開始留心收集與脾胃有關的各類資料,其間古人的“保養”二字深入我心。我總結前人的經驗,急則治標,緩則治本,不間斷地進行保養——經過兩年多的調養,胃病徹底治愈了,十幾年來未曾復發過。之後我將保養的重要細節有機地運用到臨床工作中,確實對慢性胃病有很好的療效,這就是常言說的“三分吃藥七分養”。現將我的一點體會簡述如下,以飨讀者。
1、飲食有擇
祖國醫學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也由此創立了“內傷脾胃,百病由生”之說。食物的選擇對保養脾胃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對腐敗、污染、有毒之物禁食;對冷、硬、炸、熏、油膩肥厚、香燥辛辣、不易消化之物應少吃。再者,陰虛胃熱胃脹不食辣子、韭菜,脾胃虛弱少食甘薯,胃脹食滯不食雞蛋,腹中虛寒不食蠶豆。香燥助火、“發物”之品少食,如香菇、芹菜、蘑芋、帶魚、蝦、螃蟹、雞、羊肉、狗肉等。傷胃藥物,如保太松、消炎痛、利血平、阿司匹林、去炎松、氯化鉀片、多粘菌素B、四環素族抗生素等應少服用。另外不能偏食,品種力求多樣化,越雜越好,不要長期吃同幾種食品或蔬菜。
2、飲食有節
飲食一定要有節制,不能過饑過飽。一日三餐,按時吃飯,前後盡量不超過30分鐘。
3、食有其法
進食時忌狼吞虎咽、飯前飯後飯中大量飲水、讀書讀報看電視等。對任何食物均應細嚼慢咽,有益的食物可稍多吃,不利的食物應盡量少吃或不吃。
4、食後小憩
飯後不能馬上睡覺或劇烈活動,應靜坐10~30分鐘。
5、常做腹部按摩和收腹運動
睡前躺在床上,用手掌從心窩(劍突下)處至小腹下緣止(恥骨聯合處),由上至下按摩6~12次,左右手一前一後同時進行,再由下向上按摩6~12次,然後用手掌在上腹部、中腹部、下腹部,逆時針和順時針各旋轉按摩6~12圈,左右手可交替進行,最後收腹挺肚6~12次,每天至少做一次。
6、常叩齒提肛
叩齒能防治多種牙病,牙齒好,咀嚼功能也好,對減輕胃腸的負擔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提肛,能預防肛門及直腸疾病。消化系統其他器官的好壞,往往也影響到胃的功能。
除此,還應該注意心情的調節,增加活動量。應樂觀豁達,少怒多喜,起居有定,房事也要量力而行,適可而止,適當做一些體力活如太極拳等,對防治胃病也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