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胃潰瘍是危害比較大的疾病,因此大家需要了解相關病因,並在此基礎上得出積極的治療方法,那麼胃潰瘍如何引起的呢?一起走進專家講堂,一起探究胃潰瘍的發病原因,以及比較好的治療辦法。
有證據表明,只是含細胞毒素相關基因A的幽門螺桿菌菌株有引起胃潰瘍的潛在能力。但我國人的幽門螺桿菌菌株,包括從胃潰瘍和慢性胃炎患者分離出的菌株在內,大多數都含細胞毒素相關基因A,與西方國家所見不同。因此在我國人中,除細胞毒素相關基因A外,可能還有其他細菌致潰瘍因素,有待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幽門螺桿菌致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的發病機理是很復雜的,而且還未完全明了。幽門螺桿菌除了分泌細胞毒素以外,還分泌活性很強的尿素酶,使尿素分解為氨和二氧化碳。氨呈鹼性,對胃黏膜上皮細胞也具有細胞毒性作用,結果是胃黏膜屏障受損,胃腔的氫離子反向地擴散到胃黏膜內,引起炎症反應,導致潰瘍形成。這就像屋頂有漏洞一樣,一旦下雨(分泌酸性胃液,比喻為下酸雨),房間裡的家具就會遭到雨水損壞,有如胃發生潰瘍一樣。這一現象稱為“漏屋”假說,可以解釋幽門螺桿菌引起胃潰瘍的致病機制。另外,幽門螺桿菌感染引起的胃窦炎可使胃泌素細胞釋放胃泌素增加,引起高胃泌素血症,因而導致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多。後者致使十二指腸球部黏膜發生胃上皮化生(也就是十二指腸黏膜細胞變成具有胃上皮細胞的特征),幽門螺桿菌能在胃上皮化生的細胞上定植生長,造成球部炎症和潰瘍。這種“胃泌素—胃酸”假說適合於解釋十二指腸潰瘍的發病機制。蕭教授又說,這兩種有關潰瘍形成的假說對了解胃潰瘍的形成都是很重要的。
全世界將近一半以上的人口有幽門螺桿菌感染,這是人類最多見的細菌性感染。檢測血清中抗幽門螺桿菌抗體,可以了解受檢者過去是否有過該菌感染,這種檢測方法適宜用於流行病學調查。纖維胃鏡檢查是診斷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最直接的方法,不但可發現潰瘍的部位、大小,還可通過活檢鉗在直視下取黏膜做病理組織學檢查、快速尿素酶試驗。病理組織學檢查時,不但可觀察組織學的炎症等病變,還可在切片上仔細尋找有無幽門螺桿菌。
胃潰瘍如何引起的?這一點問題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因為疾病需要對因治療才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當然成功治療的關鍵除了要了解正確的病因,而且還要正確的確診和治療,多重保險才能將疾病扼殺在搖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