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康復網 >> 胃潰瘍 >> 胃潰瘍常識 >> 十二指腸的治療方法

十二指腸的治療方法

  潰瘍病以疼痛為主要症狀,其疼痛多為周期發作,秋季至春季是發作季節,可由氣候寒冷或飲食不潔而誘發,胃小彎潰瘍的疼痛多於餐後0.5~1小時發生,十二指腸潰瘍或胃幽門部潰瘍,多發於餐後3~4小時,有時可在半夜發生,但老年人的疼痛部位常無固定也缺乏明顯的時間規律。其典型表現為饑餓不適、飽脹嗳氣、泛酸或餐後定時的慢性中上腹疼痛,嚴重時可有黑便與嘔血。一般經藥物治療後,症狀緩解或消失。如無效,應進一步作X線鋇餐及胃鏡檢查,以除外穿孔、梗阻或惡變的可能性。

  西醫治療

  無並發症的潰瘍病應內科治療,藥物治療的主要目的是解除症狀和促進潰瘍愈合,防止復發和並發症的出現。

  一般處理

  患者應禁煙酒和對胃腸有刺激性的食物及藥物,如咖啡、類固醇激素、NSAIDs等。治療期間應軟食,少食多餐,生活有規律,並適當休息。

  藥物治療

  (1)H2受體拮抗劑:是治療潰瘍病的主要藥物,對DU治療效果較好。可用甲氰咪胍(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藥物治療。西咪替丁常用用法為: 200mg,日服3次,400mg臨睡前再服;4周愈合率為70%~80%,8周幾乎為100%,給予800mg/d維持量,一年內復發率為44%,如潰瘍愈合後不給維持量預防復發,則一年內復發率50%以上。雷尼替丁的常用方法為:150mg,日服2次,愈合後給予維持劑量150mg每晚臨睡前再服;4 周潰瘍愈合率為50%~90%,8周為83%~93%,應用維持劑量者一年復發率為35%左右。法莫替丁的用法為20mg,日服2次或40mg每晚臨睡前服;療效與雷尼替丁相近。

  (2)H+-K+ATP 酶(質子泵)抑制劑:以奧美拉唑(洛賽克)為代表,是目前最新和抑酸作用最強的藥物,並具有黏膜保護和抗幽門螺桿菌的作用。奧美拉唑在消化性潰瘍的治療中不僅能迅速緩解活動性潰瘍的症狀加速潰瘍愈合,而且在長期治療中有可靠的維持愈合的作用。每日應用20~60mg的奧美拉唑,大約有64%的患者在治療2周後症狀消失、潰瘍愈合。與H2受體拮抗劑相比,奧美拉唑對緩解疼痛的效果出現得更快,潰瘍愈合率更高。

  (3)抗幽門螺桿菌(Hp)治療:對Hp有明確抑制或殺滅作用的藥物主要有铋劑、甲硝唑或替硝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四環素、呋喃唑酮等。殺滅Hp可提高療效和防治復發。但目前尚無單一藥物可有效根除Hp,二聯用藥也根除率不高,故目前主張三聯用藥。有關治療方案很多,常用的方案有:① 奧美拉唑20mg(或蘭索拉唑30mg )+ 克拉霉素250mg~500mg + 甲硝唑400mg ,2/d,療程7天;② 奧美拉唑20mg + 阿莫西林1g + 甲硝唑400mg ,2/d,療程14天;③ 铋劑(如De-Nol)120 mg + 四環素250mg + 甲硝唑200mg,4/d,療程14天。

  (4)保護胃粘膜促進潰瘍愈合的藥物:此類藥物有硫糖鋁和膠體铋,它們對胃酸無抑制和中和作用。其主要作用是能與潰瘍創面的蛋白質結合形成一層保護膜,使免受胃酸-胃蛋白酶的侵襲。膠體铋(三鉀二枸橼酸铋鹽,De-Nol)對幽門螺桿菌有抑制作用,服藥6周後,DU的愈合率達70%~90%,但停藥後復發率高達80%。

  (5)其他:抗膽鹼能藥物能抑制乙酰膽鹼對毒蕈鹼受體的作用,減少胃酸分泌,但不如H2受體拮抗劑有效,目前已不是治療潰瘍病的首選藥物,僅作為輔助治療。嗎丁啉可促進胃排空,利於潰瘍的愈合。丙谷胺被認為能阻斷胃泌素受體而減少胃酸分泌;前列腺素能抑制胃酸分泌並具有細胞保護作用,可增強黏膜的抵抗力。

  四聯療法

  以上藥物在潰瘍愈合後如不維持治療或停止用藥容易復發,臨床上常用“四聯療法”治療此病:如雷尼替丁0.15g,一日2次(清晨及睡前服用)+阿莫西林 1g,一日2次+痢特靈0.1 g,一日3次,聯用7天或洛賽克0.2g,一日3次+阿莫西林1g,一日2次+痢特靈0.1 g,一日3次,在前三聯藥物基礎上加用康復新液口服,臨床症狀改善更為迅;泮立蘇0.04g+阿莫西林1g+呋喃唑酮0.lg,每天2次,三聯治療7天後,繼續單用泮立蘇0.04g,每天1次,連服3 周,口服康復新液10ml,每天5次,共4周,針對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致潰瘍有很好療效;托拉唑片0.04g,一日1次,克霉素0.5g,每日2次,阿莫西林1g,每日2次,治療難治性潰瘍;蘭索拉唑0.015g,阿莫西林1g,每天2次,痢特靈0.1 g加康復新液1O ml,每天3次,聯用7 天後改用蘭索拉0.015mg,每天2次,加康復新液1O ml,每天3次,聯用28天。收效良好。

Copyright © 胃病康復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