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康復網 >> 胃潰瘍 >> 胃潰瘍治療 >> 自我控制療法 讓胃潰瘍無處“安身”

自我控制療法 讓胃潰瘍無處“安身”

  消化性潰瘍是一種常見的慢性胃腸道疾病,簡稱潰瘍病,通常發生在胃或十二指腸以及與酸性胃液相接觸的其它胃腸道部位。消化性潰瘍的發生與胃酸、胃蛋白酶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上腹部疼病是本病的主要症狀。自1972年英國的James Black發明了第一種H2受體拮抗劑西咪替丁以後,顯著提高了潰瘍病的療效。1982年,隨著質子泵抑制劑的問世,使療效進一步提高。

  目前許多對照研究表明,無論H2受體拮抗劑和PPI均能使消化性潰瘍迅速愈合,然而一旦停止用藥,潰瘍就會復發,復發率可高達75%至90%。雖然80年代末,隨著幽門螺桿菌(HP)的發現,認為 HP感染與消化性潰瘍的發病有著密切關系,根除細菌後可有效的預防潰瘍復發。但是近來發現 HP根除後,仍有近1/3的病例,特別是胃潰瘍患者(約30%)易復發。潰瘍的復發仍是日前臨床醫生面臨的—個棘手問題。因此探索一種預防消化性潰瘍復發的治療方案是非常迫切的。

  當前預防潰瘍復發的主要措施是維持治療(抗潰瘍藥物)及新近推出的症狀自我控制療法(SSC)。預防潰瘍復發的藥物有西咪替丁(泰胃美)400mg,或雷尼替丁150mg,或去莫替丁20mg,每晚睡前一次,或奧美拉唑20mg,每周2次,服藥半年或一年,可明顯降低復發率。但是長期口服藥物的維持治療,不僅使病人感到不方便,經濟費用較大,發生藥物副作用的機會增多,而且停止維持治療後,潰瘍復發率又將增加。而近年來以ssc替代以往的維持治療法控制潰瘍的復發療法。SSC療法即在一個愈合療程後,給予病人一定數量的藥物,在預感將要或已有症狀出現時服藥,而感覺正常時即可停藥。國內外有很多研究對這種療法與維持治療從出現潰瘍症狀的累積天數、不能工作的累積天數)。平均服藥片數及潰瘍復發等多個方面進行了對比觀察,發現消化性潰瘍治愈後,采用出現症狀後口服西咪替丁400mg-800mg/日,或雷尼替丁150—300mg/日的SSC療法,與常規的維持治療相比,能有效控制潰瘍的復發,而且減低了藥費。另有研究提示,正常人在空腹口服西咪替丁20Omg或雷尼替丁75mg,可使胃內PH值明顯升高,說明在出現症狀時口服藥物治療可以即刻發揮藥效。

  SSC方案是預防消化性潰瘍復發的新舉措。當有症狀或在易復發季節服用半量的治療劑量,即西咪替丁(泰胃美)400mg/日或雷尼替丁150mg/日,症狀消失後即可停藥。這種方法方便、經濟、易被患者所接受,同時也較好地預防了復發。但SSC療法的缺點是有些潰瘍的復發並無上腹部疼痛的症狀,反之,有上腹部疼痛者並不一定表明潰瘍的復發,因此采用這種療法同樣應定期隨診,在醫生指導下應用。老年人、有潰瘍出血或穿孔病史以及每年復發超過2次的患者不宜采用SSC預防潰瘍復發。同時還應引起注意的是,SSC的用藥劑量不應采用治療劑量,如西咪替丁最好不要超過800mg/日。強抑酸劑,如質子泵抑制劑不宜作為SSC的用藥。

  總之,SSC療法能使患者及時服藥治療,用藥方法可自由控制,不但可以有效預防潰瘍復發,而且降低了費用,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控制消化性潰瘍復發的治療方案。

  

Copyright © 胃病康復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