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傳染,幽門螺旋桿菌是真凶
“95%以上的胃炎患者、90%以上的胃潰瘍患者和80%以上的胃癌患者,其致病元凶均為胃內幽門螺旋桿菌(簡稱HP)感染所致。”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普內科主任楊營軍介紹,HP可通過手、不潔食物、不潔餐具、糞便等途徑傳播,一旦感染,除非用正規的治療方案,否則自愈率接近於零。
“HP廣泛存在於感染者的胃窦內,通過唾液、牙菌斑等消化液傳播。它的感染是通過嘴,被叫作‘口口傳播’。”鄭州人民醫院頤和醫院消化內科主任王瑞勤說,聚餐時,大家圍坐在一起,你一筷子他一筷子,只要其中有人體內有幽門螺旋桿菌,就可能在就餐時傳染給同桌其他人。因此,經常在外面用餐的人受到感染的機會也會增加。
王瑞勤說,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不良的喂養習慣,一些家長給小孩喂飯時,為利於消化吸收,自己先嚼一嚼,再給孩子吃,“只要有一個家庭成員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全家都有可能受到感染。”
最好“分餐制”,根治才能防胃癌
“家人、親友聚餐時最好不要用自己的筷子幫人夾菜,這是很不衛生的做法。”王瑞勤說,即便一家人吃飯,也應提倡“分餐制”,這樣除了可以防止幽門螺旋桿菌傳播,對避免其他傳染性疾病交叉感染也有重要意義。
那麼,怎麼盡早檢查出HP?楊營軍說,目前常用的檢查方法有兩類:一是侵入性診斷,進行此類檢查需首先使用胃鏡取得胃活組織,之後才能進行HP檢測,給病人帶來的痛苦比較大,屬創傷性檢查,二是非侵入性診斷,以尿素[C14]、[C13]呼氣試驗使用最為普遍,其次是糞便抗原試驗,“這兩類試驗診斷的陽性率均為90%以上,其中有一項試驗陽性即可診斷為HP感染。”
不過,並非所有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人都需要治療。王瑞勤說,若僅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沒有不適症狀,且沒有胃病家族史的攜帶者,無需治療。但對於消化性胃潰瘍、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幽門螺旋桿菌陽性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縮或糜爛、早期胃腫瘤已行內鏡下切除或胃次全切除、有胃癌家族史者,以及需要長期服用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藥物者,必須進行根除治療,才能有效預防和減少胃癌的患病幾率。
“幽門螺旋桿菌只對少數幾種抗生素敏感,患者切忌盲目服用抗生素,否則不但不能治病,反而會導致致病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進一步增加了治愈的難度。”楊營軍說,病人只有在有經驗的專家指導下規范正確地選用抗生素,才能達到根治的目的。
楊營軍說,臨床研究發現,根除之後少部分患者會有再感染復發的問題,“除規范選擇、按療程使用敏感抗菌藥物外,要想根除HP、避免再復發,一定要同步根除口腔HP(可用HSP的方法檢測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