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立時,胃的下緣達盆腔,胃小彎弧線最低點降至髂嵴連線以下,稱為胃下垂。
1、與急性胃擴張鑒別:急性胃擴張常發生於創傷,麻醉和外科手術後數小時至一兩天內或飽餐後不久出現,患者感上腹脹滿或持續性脹痛,繼而出現嘔吐,主要為胃內容物,量小,但發作頻繁,雖吐而腹脹不減,患者可迅速出現水電解質紊亂,甚至休克,X線腹部平片可見擴大的胃飽和致密的食物殘渣陰影,服少量的鋇劑可見擴張的胃型。詢問病史有助鑒別。
2、胃潴留:功能性胃潴留多由於胃張力缺乏所致。此外,胃部或其他腹部手術引起的胃運動障礙,中樞神經系疾病、糖尿病所致的神經病變,以及迷走神經切斷術等均可引起本病。尿毒症、酸中毒、低鉀血症、低鈉血症、全身或腹腔內感染、劇烈疼痛、嚴重貧血以及抗精神病藥物和抗膽鹼能藥物的應用也可致本病。嘔吐為本病的主要表現。日夜均可發生。嘔吐物常為宿食,一般不含膽汁,上腹飽脹和疼痛亦多見。如有嘔吐宿食,空腹時腹部有振水音,即提示胃潴留。進食4h後,仍可從胃反出或自胃腔內抽出食物則可獲證實。胃腸鋇餐檢查時,鋇劑在4h後的存留50%,或6h後仍未排空,均為本症之佐證。
本病應與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胃神經官能症、慢性膽囊炎、胃癌、胃擴張、幽門梗阻等病相鑒別。
那麼,胃下垂該怎麼治療呢?
胃腸專家提醒腸胃患者,在飲食上要有規律、講衛生,口味要清淡,當然,保持樂觀情緒和加強身體鍛煉也很重要。
下垂常見於瘦長體型者、曾生過多於一個孩子的婦女、多次腹部手術而伴腹肌張力消失者,尤多見於消耗性疾病和進行性消瘦者。中醫學認為,胃下垂的發生,多因長期飲食失節,或勞倦過度,致脾胃虛弱,中氣下陷,升降失常所致。
胃下垂的診斷主要依靠X線檢查。進鋇餐後可見胃呈魚鉤形,上端細長,下端則顯著膨大,胃排空緩慢,可伴有鋇劑滯留現象。B超檢查也有助診斷。胃下垂的治療主要有手術和內科治療兩種。胃固定術的效果不佳,如折疊縫合以縮短胃的小網膜,或將肝圓韌帶穿過胃肌層而懸吊固定在前腹壁上,現多已廢棄不用。目前,主要采用內科對症治療。少食多餐,食後平臥片刻,保證每日攝入足夠的熱量和營養品。加強腹部肌肉的鍛煉,以增強腹肌張力。症狀明顯者,可放置胃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