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七、八、九月份都是胃腸道疾病的高發期,輕者上吐下瀉,重者一病不治也不乏個案。雖說病從口入,但卻不盡是飲食不潔所致,很多時候可能就是一時疏忽,便要經歷一場生死的考驗。
野蘑菇毒倒了醫學博士
中醫講,蘑菇具有益氣強身、健脾開胃的功效。酷暑當頭,來碗蘑菇湯口感細膩爽滑,味道鮮美,又可開胃解暑。當然,這首先得選對蘑菇,如果一不留神吃到了毒蘑菇,後果很嚴重。根據國家衛生計生委通報的2014年全國食物中毒事件情況顯示,有毒動植物及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死亡人數最多,占食物中毒事件死亡總人數的70%。
提起蘑菇中毒,寧波市第一醫院急診科主任、浙江省急診分會副主委宗建平印象最深的就是早些年的“博士中毒案”。
當時一家三口人,小兒子和父親都是大學教師,大兒子還是醫學博士,從美國回來後來到寧波,在山上采了點新鮮的蘑菇,剛開始吃了沒事,五六個小時後,三人陸續出現惡心嘔吐的症狀,就診後醫生建議住院,可這幾位覺得自己的症狀並不明顯,沒有聽從醫生的建議,回到家,兩位大學老師不幸中毒而亡,這位醫學博士經過搶救好不容易撿回了一條命。
其實蘑菇有毒沒毒是很難分清的,最好的預防方式就是不要隨便吃。宗建平介紹,在我國,引起嚴重中毒的蘑菇大概有十多種,比如廣東的致命鵝膏就榜上有名。有的老百姓覺得自己很有經驗,更有甚者以吃到無毒新蘑菇為榮,可是往往就是這些沾沾自喜的小竅門差點要了自己的命。
毒蘑菇的品種不一樣,對人傷害的表現、輕重程度也不同,有的人表現為惡心嘔吐;有的人急性腎髒衰竭,來的時候連尿都沒有了;還有的人肝髒受損,轉氨酶一下飙升到了好幾千……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基層醫生告訴記者,他們醫院從今年三月份到現在,據不完全統計,已經有十多例吃了毒蘑菇入院的患者了。如果家屬不知道原因、食用量、發病多久這些基本信息,醫生准確判斷就得需要更多的時間。每當這個時候,這個偏遠縣城重症監護室的血漿置換機就成了“重要功臣”,能否將與毒素結合的血漿及時置換出來,是成功救治的關鍵因素。
而對於身在寧波的宗建平來說,近年來,蘑菇中毒的病例越來越少,而各種吃野外植物或者菌類中毒的現象有所上升,比如 “金蟬花中毒”就是其中一種。金蟬花由蟬的幼蟲在蟬羽化前被蟲草菌感染而成,這種與“冬蟲夏草”類似的蟲草在當地被認為是大補之品,但是由於蟬的種類不同,采摘時間限制和每個人的體質差異,往往會在不經意間就中毒了。而如果食用者忽略了口麻手麻的症狀,未能及時入院進行血液透析,往往會造成悲劇。
生吃海鮮,潛藏病菌數量最多風險最高
炎炎盛夏,到大連、青島等沿海城市,吹吹海風,吃吃海鮮可謂是一大美事。但如果你生吃或是誤吃了加熱不徹底的海鮮,正好又被一種叫副溶血性弧菌的家伙親密接觸了,那就慘了。上腹疼痛、胃痙攣,繼而嘔吐、腹瀉、發燒便會排著隊地找上門來。
“那年我回老家,表哥為了讓我們嘗嘗鮮,上了一道在家鄉被稱為蛎糕的菜。蛎糕就是牡蛎,也被稱為蛎蝗,在家鄉常被生吃。”北京地壇醫院肝病中心主任醫師蔡皓東教授講述她遭遇過的類似經歷,“結果當天晚上就開始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的症狀。大便像水一樣,量較多,沒有膿血。我們一起吃飯的人都出現類似的症狀。所以我斷定這是一起食物引起的感染性腹瀉。為了查明原因,我把大便送去檢驗。幾天後結果顯示,這次腹瀉的元凶是諾如病毒!”
與諾如病毒不同,副溶血性弧菌“怕冷”,冬天幾乎沒法存活,夏天是其活動的高峰時期。這種細菌“嗜鹽”,在沒有低溫貯藏的海鮮產品裡可以愉快地生長、繁殖。不幸被海鮮刺傷,或吃下去都有可能被感染。
還有可怕的創傷弧菌,杭州市中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馮為民曾接診了一名浙江慈溪的小伙子,因吃了帶有創傷弧菌的貝類出現腹瀉症狀,開始沒當回事,直到雙下肢壞死才來就診,後來通過截肢才保住了性命。
既飽食美味,又不被海鮮所傷,蔡皓東教授最大的感觸就是千萬別生吃。因此,每年夏天,大連市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都會向市民做不要生吃貝類的提示。
海產品不能生吃,那蔬菜水果應該可以吧,也未必。曾經在美國鬧得沸沸揚揚的沙門氏桿菌中毒事件,罪魁禍首就是生食西紅柿。沙門氏菌感染是夏季門診中最常見的腸道感染性疾病,如果西紅柿在生長過程中,空氣中紫外線不夠強烈,或者其在灌溉中或生長土壤中含沙門氏菌等,都會使西紅柿的表皮上沾染沙門氏菌。因此,北京市急救中心王小剛醫生提醒說,千萬別把“生食西紅柿前用水清洗干淨”當成句廢話。
此外,北京電力醫院營養科主任崔軍建議,生吃西紅柿,最好選擇粉紅的,因為酸味淡,番茄紅素含量最高,生吃較好,大紅西紅柿適合熟吃,青西紅柿以及有青肩膀(果蒂部青色)的西紅柿,不僅營養差,而且含的番茄苷等成分還可能有毒性,生吃、熟吃都不宜。
多吃後胃酸寡不敵眾,急性胃腸炎來襲
撸串兒一定是夏季的主旋律。三五好友,熱鬧的氣氛,配上那一串串的鮮香麻辣,再食欲不振的人也得重燃美食欲望。殊不知,就在你大快朵頤享受味蕾刺激之時,急性胰腺炎或許已悄悄來臨。
急性重症胰腺炎在過去被稱為“九死一生”的疾病,它是胰酶在胰腺內被激活引起胰腺組織自身消化、水腫、出血甚至壞死的炎症反應,嚴重者可能引起呼吸衰竭、腎功能衰竭,多數得過一次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人都表示好比在鬼門關前走了一遭。
其臨床表現為急性上腹痛、惡心、嘔吐、發熱、胰酶增高,常常出現在大量飲酒和暴飲暴食後,因此,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消化科主任李振華提醒,大吃大喝後如果出現腹痛、惡心、嘔吐等症狀,且腹痛持續不緩解,則要警惕是否患上急性胰腺炎,應及時就醫。
另外,暴飲暴食還會在短期內令人快速患上脂肪肝。根據“@人民日報”發布的消息,目前中國發病率最高的肝病是脂肪肝,在白領、知識分子等職業人群中平均發病率達到25%。平均4個白領裡就有一個可能是脂肪肝。
平時我們無意中吃點不干淨的東西,大量的胃酸可以群起而攻之,將細菌消滅掉,但夏季,胃酸的分泌會相對減少,再隨意地、大量地吃,腹內的細菌積累一多,胃酸寡不敵眾,自然便會招來急性胃腸炎,惡心、嘔吐、腹瀉輪番來襲。
如果你已不幸中招,且不算太嚴重,李振華建議,可熬點易消化的粥喝,或煮點面條,適當加點鹽以防脫水。如果你正在准備出游,北京朝陽醫院消化科副主任醫師楊立新建議,不妨先到醫院開點腸道益生菌以備不時之需。對於很多食源性疾病,它可以在人們感到有症狀之前潛伏數小時乃至數天之久。如果此時,你正在火車或飛機上不方便就醫,多喝幾瓶礦泉水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預防體內電解質紊亂以及因腹瀉、嘔吐導致的脫水。
剩菜剩飯,老人胃腸道疾病大多都怪它
孩子周末回來聚餐,一大桌子的美食佳肴剩下多半,倒掉吧,太浪費,干脆留下吧,熱一熱就能吃,省事又簡單,於是許多老人就這樣周而復始地跟剩飯剩菜作斗爭。
殊不知,剩飯跟蠟樣芽孢桿菌可是完美組合,它就像小尾巴一樣跟著剩飯在常溫環境中躍動,盡情繁殖生息。一旦誤食,惡心、嘔吐等症狀便會輪番來襲。有時候,一種叫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細菌也會在剩飯中搗亂,加劇身體不適,嚴重情況下,甚至會出現脫水、肌痙攣等症狀,老人,兒童表現得尤為明顯。
在急診,由於吃剩菜剩飯而導致胃腸道疾病發作的老年人尤其多,輕則頭暈,重則嘔吐、腹瀉。因此,北大人民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師鄒紅提醒,千萬別把剩飯剩菜當寶,沒營養不說,萬一患了病去醫院,本來的節省也成了更大的浪費,何苦來著。
冰箱保存食物的常用冷藏溫度是4℃至8℃,在這種環境下,絕大多數的細菌生長速度會放慢。但有些細菌卻嗜冷,如耶爾森菌、李斯特氏菌(冰箱裡的殺人菌,廣泛存在於肉類、海產品、蛋類、蔬菜等)在這種溫度下反而能迅速繁殖,如果食用感染了這類細菌的食品,就會引起腸道疾病,甚至敗血症、腦膜炎等。
水果攤半塊的西瓜不敢買,買個整的又吃不完,放在自家的冰箱裡應該安全吧,如果你這樣想,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吃冰箱裡的保鮮西瓜而中毒休克的人也不少。
冰箱不是消毒櫃,更不是保險箱,鄒紅說,冷藏在冰箱裡的果蔬,雖然避免了高溫的傷害,但是長時間的存放,加上冰箱裡各類食物的串味,很容易造成細菌的滋生,而這樣悄無聲息的污染,是我們用肉眼觀察不出來的。
因此,做好剩飯剩菜的分類存放,將盤子裡的飯菜用保鮮盒分門別類裝好後冷藏,減少彼此間的串味,可在一定程度上將細菌的滋生降低。食用時要徹底加熱,對於保存在冰箱裡的果蔬,要及時消滅,一旦發現長毛等現象出現,即要大方扔掉,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