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康復網 >> 胃病百科 >> 胃病預防 >> 慢性胃病的朋友——不良的情緒

慢性胃病的朋友——不良的情緒

  慢性胃病(我們這裡所說的慢性胃病主要包括: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分淺表性、萎縮性兩種]、消化性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等上消化道慢性、良性疾病,不包括胃部急性病變、急腹症以及胃腫瘤)的發病因素很多,而不良情緒作為其誘發因素則是不可忽視的;由慢性胃病加重或產生不良情緒者也很常見。憂郁,是慢性胃病患者最常見的情緒特征。

  一、因郁致病病起郁增

  有一些慢性胃病的患者,患病前就有神經衰弱,長期失眠、焦慮、憂郁;或由於過度的精神刺激、心境不佳、長期情緒低落等。結果,植物神經機能失調,導致胃部血管痙攣性收縮,胃粘膜營養不良,胃腺分泌異常等,長期失調則發生慢性胃病。祖國醫學也認為,“憂思傷脾”。中醫辨證中,脾虛是慢性胃病的主要病機。因此,由於具有否定性質的不良情緒的反復刺激,導致了軀體器質性疾病——慢性胃病。經治療後,病情會有所好轉,但每因飲食不節或不良情緒因素而使病情反復。這樣,就給患者本來憂郁的心頭更罩上一層陰影,認為自己的病是不可救藥了,甚至產生恐癌心理。這些都會加重患者的憂郁情緒,產生不愉快的心境,自然更加重了疾病的症狀,導致心、身兩方面的病理因素互相作用的惡性循環,增加了治療的難度。根據觀察,這類患者大多數平素體質較差,內傾性氣質,他們的神經過程平衡失調,表現在感受性過強,對外來的刺激和自身的不適的感覺域限小;情緒興奮性強,且不易平復,興奮不外顯。對於這類病人的治療,要把心理治療和通過鍛煉增強體質作為主要的治療手段,輔以適當的藥物治療。

  二、因病致郁郁久難伸

  還有一類慢性胃病的患者,由於飲食失節、飲酒、勞累等原因發病,因未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或根本不注意自己的飲食及生活規律,使病情逐漸加重,最後影響到工作、學習和日常生活。患者經常感到胃部脹痛不適,飲食日益減少,身體逐漸消瘦;尤其是自覺精神不振,對該做的事情心有余而力不足;祖國醫學認為:“胃不和則臥不安”,因胃部不適而影響睡眠更使患者苦惱。這些身體的不適作為一種精神刺激,使病人開始焦慮、煩躁,這時如果治療上能緩解其症狀,不良情緒自然會消失;但如果治療不滿意,病情不見減輕,或由於患者社會、家庭責任心太強,擔負著病前能承擔,但現在對他來講是太重的擔子,則治療效果也不會好。長期下去,焦慮有增無減,最後當患者意識到自己再不能象從前那樣精力充沛地工作、學習和生活後,他的情緒會急轉直下,變得憂郁、淡漠、懶惰了。此時,不良的心境“固著”住了,患者對工作有心無力,對治療沒有信心,身心的雙重病苦,使患者不能自拔。這類患者多數病前事業心較強,外傾性氣質,由於軀體疾病的刺激,他們的神經過程平衡也失調了,耐受性減弱,注意力下降,不耐從事較大負荷的工作;反應敏捷性變差;情緒興奮性增強。增強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和爭取較好的用藥效果是治療這類患者疾病的關鍵。

  臨床上,慢性胃病除少數反復發作的胃潰瘍,中、重度萎縮性胃炎或伴有腸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者有癌變可能外,一般來說並不難治,但由於本病而產生的不良情緒的影響,常使病情變得復雜而難治。因此,如果能掌握患者心理因素與軀體疾病相互影響的規律,據此施以適當的心理治療和有效的藥物治療,就可以取得較好的療效。

  我們這裡所說的憂郁情緒,尤其是第一種(因郁致病病起郁增),與亞健康狀態(主要是慢性疲勞綜合症)是密切相關的。亞健康狀態包括不良的心理行為、不振的精神面貌、對社會外界的不適應能力以及身體各部位的某種不適等。具體表現為:情緒低落、心情煩躁、憂郁焦慮、夜半失眠、頭暈頭痛、備感疲勞、慢性咽痛、淋巴結腫大、肌肉關節疼痛、反復感冒等一系列難以用某一種病種予以解釋的症候群,而一般體檢及實驗室檢查結果又無重大異常。

  亞健康狀態形成的原因,是由於現在工作節奏明顯加快,壓力越來越大,都市人的精神常處於一種持續緊張狀態,若這種緊張能夠適度,則有利於進取也利於健康,但若過分緊張、憂慮,而心理承受力又不強的話,心理的疲勞首先在所難免。倘若這些心理疲倦被壓抑在內心深處,久而久之,就形成上述的種種症狀。據有關部門估算,城市中有25%的人群存在顯性或隱性心理危機,這給人們的健康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

(實時編輯:張瑩秀)

Copyright © 胃病康復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