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康復網 >> 胃病百科 >> 胃病治療 >> 胃病中大黃的功效

胃病中大黃的功效

大黃最早記載於《神農本草經》。其味苦,性寒,歸脾、胃、大腸、肝、心經。

中醫認為大黃苦寒沉降,峻下實熱,蕩滌腸胃,走而不守,斬關奪門,有“將軍”之號,故其處方用名有生軍、熟軍、川軍、酒軍等。

大黃用途甚廣,為治療熱結便秘、壯熱神昏的要藥,對血熱妄行的吐血、衄血及火熱上攻的目赤、咽腫、咽痛、牙痛以及瘀血阻滯引起的各種病證,都可配伍使用。大黃所含的大黃酸、大黃素、大黃6—甲醚與大黃酚有良好的抗菌與止血作用,對防治胃病特別重要。

此外,大黃所含有的鞣質的用途很多,在醫療上主要有:

內服:

多用治胃腸道出血、水瀉(鞣質具收斂性)以及腸道感染(鞣質能凝固微生物的原生質而呈現一定的抗菌作用),有止血和止瀉等作用。

外用:

多作為創面保護藥和局部止血劑。這是利用鞣質可使創傷組織表面蛋白質凝固,形成沉澱性痂膜,從而保護創面,防止感染、發炎,減少分泌滲出和血漿損失,這一點在大面積燒傷的治療上很有價值(針對感染、大面積滲出等重要環節),例如常用的大黃、虎杖、地榆等都富含鞣質,是中醫治療燒傷經常選用的藥品。

據許多實驗推測,大黃的止血機制之一是興奮胃腸道的局部血管。去甲腎上腺素亦能提高血管收縮力,其作用出現迅速而劇烈,但維持時間較短。而大黃的作用較緩慢,且溫和而持久,這可能有助於血管閉合及血栓形成,從而有利於止血。當然大黃的止血機制是多方面的,大黃對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是大黃多種活性成分的綜合作用。

Copyright © 胃病康復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