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是指上腹或心窩處發生疼痛的一種病症。痛時可以牽連脅背或兼見嘔吐、吐酸、嘈雜、形寒、便黑及大便不正常等現象。胃潰瘍患者常常會發生胃痛,就中醫來說,屬於胃脘痛、心痛或肝胃氣痛的范圍。
胃痛發生的原因通常有兩類,一是由於憂思惱怒,肝氣失調,橫逆犯胃引起;另一是由於脾不健運、胃氣不降而導致,所以常發生在情緒失和、脾胃虛弱、飲食不節的人身上。
有些患者認為經常腹部微痛無所謂,這是不正確的想法,因為胃潰瘍時間長了也可能進展為胃癌,因此建議最好先找醫生做鑒別診斷,以免病情惡化。
根據胃痛患者的不同症狀、體質、病因,中醫將其歸納為四型
●肝胃不和型。患者胃部脹痛或牽連至肋背部,嗳氣吐酸,口苦咽干,煩躁易怒,多見於潰瘍病發作初期。
●脾胃濕熱型。患者胃脘疼痛,伴有灼熱感,泛酸嘈雜,煩躁不安,口渴,小便黃赤或便秘等現象,多見於潰瘍病急性發作期。
●脾胃虛寒型。患者胃部隱隱作痛,脘部覺冷,進食後痛減,嘔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嚴重者手足不溫、大便稀溏,多見於潰瘍病緩解期或久治不愈者。
●瘀血停滯型。患者胃痛如刺如割,進食後疼痛加劇,痛處不移,拒按,或見嘔血、黑便,常發生在潰瘍病並發出血者。
中醫治療胃痛,常以“潰瘍湯”為主,並可隨症狀添加藥物。胃口差、腹部容易脹氣者,加厚樸、砂仁、木香;惡心嘔吐者,加半夏、生姜、茯苓;大便稀軟者,加白術;大便出血者,加地榆炭;大便干燥者,加大黃;胃酸過多者,加海螵蛸、牡蛎。
中醫治療潰瘍病,除根據不同病症,施以抗酸、抗菌、鎮痛、行氣、化滯等治療,還配用補益、活血、養血、疏肝、健脾等治本調理,既祛邪又扶正,治標又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