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上,依據胃黏膜組織的形態學改變,可將慢性胃炎分為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等。慢性淺表性胃炎是指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僅累及胃黏膜表層上皮(黏膜層的上1/3)的炎性病變。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經過適當的治療,其胃黏膜可恢復正常。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病變基礎是局限性或廣泛性的胃黏膜固有腺萎縮,並伴有不同程度的胃分泌功能低下。由於慢性萎縮性胃炎與胃癌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所以,很多患此病的人才是因此而背上了沉重的精神負擔。那麼,這種擔心是否有道理呢?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種類型,常表現為局限性或廣泛性的胃黏膜固有腺萎縮(數量減少、功能減低),且常伴有腸上皮化生及炎性反應。該病的診斷主要依靠胃鏡和胃黏膜活組織檢查。該病患者可出現食欲減退、惡心、嗳氣、上腹部飽脹或鈍痛等症狀,少數患者還可發生上消化道出血、消瘦、貧血、脆甲、舌炎或舌乳頭萎縮等。在臨床上,根據胃黏膜固有腺受影響的情況可將慢性萎縮性胃炎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即胃黏膜固有腺較正常量減少1/3以內者為輕度;減少1/3~2/3者為中度;減少2/3以上者為重度。
根據國內外專家對該病10多年的臨床觀察,慢性萎縮性胃炎特別是重度萎縮性胃炎伴有腸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其胃癌的發病率較普通人群高。所謂胃黏膜腸上皮化生是指胃黏膜腺體中出現了正常時不應有的小腸或結腸的腸腺,小腸型腸上皮化生具有小腸黏膜的特征,分化較好。結腸型腸上皮化生則具有結腸的特征,分化常不完全。經臨床驗證,完全性腸上皮化生與胃癌無明顯關系,而不完全性腸上皮化生則與胃癌密切相關。胃黏膜的不典型增生也叫異型增生,是指胃黏膜上皮出現了明顯的細胞和結構上的異常。是胃黏膜上皮和腺體的一種偏離正常方向的變化,其形態特征主要表現為細胞異型、結構紊亂和分化異常三個方面。胃黏膜的不典型增生一般按其分化程度和范圍可分為輕度增生、中度增生和重度增生。輕度增生是指胃黏膜的不典型增生不夠明顯,屬於炎症性和再生性良性病變;中度增生是指胃黏膜的不典型增生較為明顯但仍為良性病變;重度增生則是指胃黏膜的不典型增生更為明顯,有時甚至與高分化腺癌難以區別。
既然慢性萎縮性胃炎與胃癌有一定的關系,那麼,此病患者是不是可以像胃癌患者那樣越早進行手術治療就越好呢?答案是否定的,這是因為:
1.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分布呈片狀,正常的胃黏膜與萎縮的胃黏膜“嵌鑲”分布,同時,一個病變區內可同時存在輕度和重度的黏膜病變,這就給手術治療帶來了不便。
2.手術切除在臨床上只是治療疾病不得已而為之的方法。一部分或全部的胃被切除後,患者的消化功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並有可能出現傾倒綜合征、膽汁反流性胃炎、貧血、胃出血、腹瀉、輸入或輸出袢(音盼)梗阻、吻合口潰瘍等近期與遠期的並發症,這些並發症都會給患者的生活質量帶來很大的影響。從這一點來看,對有些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進行手術治療並不是最佳的選擇。
3.胃切除後患者還有可能患殘胃癌。所謂殘胃癌是指實施手術切除的胃部因失去了幽門括約肌的控制,十二指腸內的膽汁、溶血性卵磷脂等毒素會不受阻攔地流入胃中,使殘胃尤其是吻合口長期浸泡在這種環境中,加上手術縫線、結扎的刺激或出現新的腸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而使殘胃發生癌變。當然,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並不是每位做過胃切除手術的患者都會發展到這一步的,只不過這些人發生癌變的可能性要比普通人群高3倍以上,比沒有做手術而堅持用藥治療的該病患者高2~4倍。
總之,慢性萎縮性胃炎雖然與胃癌有一定的聯系,但並不是所有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都會發展為胃癌的。因此,該病患者大可不必有太多的思想負擔,而應在積極用藥治療的同時,注意以下幾點:
1.要保證低鹽飲食,盡量少吃腌、薰食物,絕對不能吃發霉食物,因為這些食物中都含有致癌物質(亞硝酸鹽或黃曲霉毒素)。
2.要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每天喝適量的牛奶。此外,綠茶與大蒜也有明顯的防癌功效,平時可以適量地多用一些。 3.要戒煙限酒。眾所周知,香煙中含有致癌物質,長期吸煙的人發生口腔癌、鼻咽癌、食道癌、肺癌、胃癌、腸癌、乳腺癌等癌症的幾率要相對高些。雖然喝酒不是導致癌症的直接原因,但它卻不僅可以促進致癌物的致癌作用,還能抑制人體免疫系統的功能。長期大量地飲酒可誘發食管癌、肝癌、口腔癌、胰腺癌、胃癌、腸癌等癌症。
4.要及時檢測體內是否存在幽門螺桿菌,因為這種細菌已被證實是1級致癌因子,在胃炎的發展及癌變過程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幽門螺桿菌陽性者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積極的治療。
5.癌變危險較高者一定要定期復查胃鏡,不要拖延,也不要恐懼,更不要拒絕做活組織病理檢查。一般來說,不完全結腸型腸上皮化生或輕度不典型增生者應每年做一次胃鏡檢查,中度不典型增生者應每3~6個月做一次胃鏡檢查,重度不典型增生者則應按癌變處理。
6.除非病情特別需要,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不應輕易做胃切除手術。已做過胃切除手術者,要定期做胃鏡檢查,術後5年的患者應每年復查一次胃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