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炎常見的為單純性和糜爛性兩種。前者表現為上腹不適、疼痛、厭食和惡心、嘔吐;後者消化道出血為主要表現,有嘔血和黑糞。慢性胃炎通常又可分為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和肥厚性胃炎。慢性胃炎病程遷延,大多無明顯症狀和體征,一般僅見飯後飽脹、泛酸、嗳氣、無規律性腹痛等消化不良症狀。確診主要依賴胃鏡檢查和胃粘膜活組織檢查。本病常見於成人,許多病因可刺激胃,如飲食不當,病毒和細菌感染、藥物刺激等均可能引發本病。
急性胃炎的病理學分類
急性胃炎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胃粘膜的一種急性炎症反應。引起急性胃炎的原因很多,有化學原因、物理原因、融物原因和毒素原因等。急性胃炎患者常有上腹疼痛、惡心、嗳氣、嘔吐和食欲減退等。其臨床表現常輕重不等,但病均急驟,大都有比較明顯的致病因素,如暴飲暴食、大量飲酒或誤食不潔食物、受涼、服用藥物等。由藥物和應激因素引起的胃炎,常僅表現為嘔血和黑便,一般為少量,呈間歇性,可自止,但也可發生大出血。另有一些患者臨床上無症狀,僅在胃鏡下觀察有急性胃炎的胃粘膜炎症改變。1982年,國內胃炎會議上將急性胃炎分為急性單純性胃炎、急性糜爛性胃炎、急性腐蝕性胃炎和急性化膿性胃炎四種,尤以前兩種為多見。
簡單來說,可以分為以下四種:
1、急性刺激性胃炎(acute irritated gastritis)又稱單純性胃炎,多因暴飲暴食,食用過熱或刺激性食品以及烈性酒所致。胃鏡可見粘膜潮紅充血水腫,有粘液附著,或可見糜爛。
2、急性出血性胃炎(acute hemorrhagic gastritis)多由服藥不當或過度酗酒所致。此外,創傷及手術等引起的應激反應也可誘發。病變可見胃粘膜急性出血合並輕度糜爛,或可見多發性應激性淺表潰瘍形成。
3、腐蝕性胃炎(corrosive gastritis)多由吞服腐蝕性化學劑引起。胃粘膜壞死、溶解,病變多較嚴重。可累及深層組織甚至穿孔。
4、急性感染性胃炎(acute infective gastritis )少見,可由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或大腸桿菌等化膿菌經血道(敗血症或膿毒血症)或胃外傷直接感染所致,可引起急性蜂窩織炎性胃炎(acute phlegmonous gastritis)。
慢性胃炎的病理學分類
慢性胃炎是以胃粘膜的非特異性慢性炎症為主要病理變化的慢性胃病,病變可局限於胃的一部分,也可彌漫到整個胃部,臨床常有胃酸減少、食欲下降、上腹不適和疼痛、消化不良等。慢性胃炎無特異性,一般可表現為食欲減退,上腹部有飽脹憋悶感及疼痛感、惡心、嗳氣、消瘦、腹瀉等。慢性胃炎的命名很不統一。依據不同的診斷方法大致可以分類成以下幾種:
1、淺表性胃炎(superficial gastritis)
不伴有胃粘膜萎縮性改變,胃粘膜層見以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為主的慢性炎症細胞浸潤的慢性胃炎。
2、萎縮性胃炎(atrophic gastritis)
炎症已累粘膜深處的腺體並引起萎縮,如伴有局部增生,稱萎縮性胃炎伴過形成(hyperplasia)。又可再分為多灶萎縮性胃炎和自身免疫性胃炎。前者萎縮性改變在胃內呈多灶性分布,以胃窦為主;後者萎縮性改變主要位於胃體部,多由自身免疫引起的胃體胃炎發展而來。
3、特殊性胃炎(hypertrophic gastritis)
分為感染性胃炎;化學性胃炎;Menetrier病;其他。
4、按病變特征分類
慢性胃炎還可根據胃粘膜病變以下四個方面的特征,作更詳細的分類,包括,①慢性胃炎的部位,如胃體、胃窦、贲門等。②慢性胃炎的性質與分級,分為淺表性及萎縮性,後者又可分為輕、中、重度三級。③胃炎活動的程度,根據胃粘膜上皮的中性粒細胞浸潤及退行性變,可定出活動期或靜止期,活動范圍又可分為彌漫性或局限性;④有無化生及其類型,化生分為腸腺化生(腸化)及假幽門腺化生,前者常見於萎縮性胃炎,偶可見於淺表性胃炎甚或正常粘膜,而後者僅見於萎縮性胃炎,是指胃體粘膜由胃窦粘膜所替代,常沿胃小彎向上移行,稱胃窦潛移。1973年,Strickland及Mackay將萎縮性胃炎分為:A型,抗壁細胞抗體(PCA)常陽性,以胃體病變為主,血清胃泌素增高,可發生惡性貧血。B型,PCA常陰性,以胃窦病變為主,血清胃泌素正常。但據我國學者的研究,認為上述兩型病變難以截然分開,主張還是按病變部位分類較合理,即分為萎縮性胃炎以胃窦為主,及萎縮性胃炎以胃體為主的兩類。
在胃鏡問世以前,胃炎的主要診斷依據是依靠臨床症狀和上消化道鋇餐檢查。隨著纖維胃鏡的臨床應用,特別是經胃鏡對胃粘膜的活組織檢查,對越來越多的胃炎有了較明確的認識。1982年,國內胃炎會議上根據國內外經驗,將慢性胃炎分為淺表性和萎縮性兩大類。而在淺表性胃炎的命名上,又常常使用病理、部位、形態等含義的詞,如“慢性疣狀胃炎”、“慢性出血性胃炎”、“慢性糜爛性胃炎”、 “慢性膽汁反流性胃炎”等等。
1990年8月,在澳大利亞悉尼召開的第九屆世界胃腸病學大會上,又提出了新的胃炎分類法,它由組織學和內鏡兩部分組成,組織學以病變部位為核心,確定3種基本診斷:①急性胃炎;②慢性胃炎;③特殊類型胃炎。加上前綴病因學診斷和後綴形態學描述,並對炎症、活動度、萎縮、腸化、幽門螺桿菌感染分別給予程度分級。內鏡部分以肉眼所見描述為主,分別區分病變程度。
本文指導專家:劉思德教授,醫學博士,廣東省政協委員,廣東省珠江學者特聘教授,湖南汩羅人,1992年至今工作於南方醫院消化科,任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目前擔任南方醫院消化科副主任。
相關專題
小疾病大麻煩第28期:胃病胃痛自治不求人!
相關推薦
胃炎飲食原則:吃冷吃辣並不會加重病情
急慢性胃炎非處方藥自治大揭秘
39健康網(www.39.net)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