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知道,胃酸過多是潰瘍病形成的基本條件,而幽門螺桿菌(HP)感染在潰瘍病的發病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隨著有效的抑酸劑等抗潰瘍藥物的不斷湧現以及有效的根治幽門螺桿菌方案的出現,使得潰瘍病這種慢性、容易復發,既往認為是無法治愈的疾病變得可以治愈了。因而,只要能及時發現,並能按醫囑根據不同的個體情況進行正規、足療程的治療,大部分的潰瘍病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療而痊愈。否則,隨著潰瘍病的發展及反復發作,將可能出現程度輕重不等的、一種或多種的急慢性損害,即臨床上所稱的潰瘍病的並發症如潰瘍病合並上消化道出血、潰瘍穿孔、幽門梗阻以及潰瘍癌變等,分述如下:
一、潰瘍病合並上消化道出血
是由於潰瘍病變侵蝕了胃腸壁的血管所致,為潰瘍病中最為常見的急性損害。約有10%左右的潰瘍病例平時並沒有明顯的症狀,而於出血後才被發現有潰瘍病。出血的表現主要取決於出血量的多少與出血速度的快慢。出血量較少且出血速度較慢時,只出現為排黑色大便,糞便呈柏油樣,粘稠而且發亮,患者可不伴有其他明顯的不適;出血量較大、出血速度較快時,可表現為嘔吐咖啡樣胃內容物或嘔血,大便可為黑芝麻糊樣、暗紅色血便甚至鮮紅色血便等,同時由於失血過多而伴發急性周圍循環障礙的表現的如頭昏、心悸、出汗、口渴、眼前發黑甚至暈厥倒地,嚴重者可出現休克及其他髒器功能的損害。
凡能排除飲食因素如進食豬血等的影響而出現可疑黑便,尤其是有潰瘍病基礎者應注意伴發出血的可能,宜盡早帶取少許的黑便樣本到醫院就診以便得到及時的診斷與處理。去醫院就診時最好有人陪伴同往,勿單獨騎車或開車前往,以免因病情發展而於途中出現頭昏、暈厥等而出現交通意外。對於有嘔血、明顯的周圍循環障礙甚至休克者,家人應將患者抬至通風的地方,解松衣領以利呼吸,將頭胸部與下肢抬高30O以利於呼吸運動及增加回心靜脈血量,讓頭部偏向一側以防嘔吐物誤吸入氣管而引起窒息。同時盡快與急救中心或附近醫院聯系,請求急救。醫生將根據患者情況相應給予快速補充血容量等一系列的急救處理以及針對基礎病的抗潰瘍及止血(包括內鏡下的止血)等處理,部分藥物治療效果不好的患者甚至需要進行外科手術治療。
二、潰瘍穿孔
是指由於沒得到及時治療或很好的控制,潰瘍病灶向深部發展、穿透了胃或十二指腸壁的現象。臨床上有急性、亞急性與慢性穿孔之分。急性潰瘍穿孔時主要出現為急性腹膜炎的表現,患者突發劇烈的、刀割樣的上腹疼痛,之後可有短暫的緩解期,接著由於胃腸內容物流入腹腔刺激腹膜又使腹痛逐漸加重並漫延至全腹。隨著病情的發展,可伴有發燒,周圍血白細胞增多,腹部X線檢查可見有橫膈下游離氣體征等。慢性與亞急性穿孔時,由於胃腸內容物被包裹或僅引起局限性腹膜炎,臨床症狀較急性穿孔明顯為輕。
早期診斷及手術處理是急性潰瘍穿孔治療成功的主要因素。慢性與亞急性穿孔也需進行包括抗感染在內的一系列相應處理措施。凡有上述表現者,尤其是原有潰瘍病者,應盡快至醫院診治,更不能自己隨便使用止痛藥,以免延誤病情。
三、幽門梗阻
這種情況一方面由於幽門附近的潰瘍(包括胃與十二指腸潰瘍)使潰瘍周圍組織的炎症、充血、水腫與幽門的反射性痙攣,導致幽門的暫時性、功能性狹窄;一方面是由於潰瘍的反復發作導致局部瘢痕形成與收縮,導致幽門的器質性狹窄。臨床上除有潰瘍病的表現外,伴有上腹飽脹、嘔吐出隔餐的食物殘渣,嘔吐後上腹飽脹症狀可暫時減輕。對於暫時性、功能性的幽門梗阻,通過積極的內科治療,隨著潰瘍的好轉、炎症水腫情況的減輕或消失,幽門梗阻情況便隨之消除。而對於器質性的幽門梗阻則常需進行外科手術治療方能奏效。正規、足療程地治療潰瘍病,使潰瘍得到徹底的治療並能較好地預防潰瘍的復發,是防止幽門梗阻發生的關鍵,重點應放在抑酸治療與抗幽門螺桿菌感染上。
四、潰瘍癌變
潰瘍癌變是指在潰瘍病的基礎上,潰瘍邊緣粘膜上皮由於反復破壞與修復,在慢性炎症等因素的期刺激下而發生的癌變。潰瘍癌變僅見於少數長期的胃潰瘍病例,而十二指腸潰瘍則未見有癌變的發生。胃潰瘍癌變可表現為原有潰瘍病疼痛節律的改變、食欲與體重的明顯下降、持續的大便潛血陽性及長期低燒等非特異性表現,並無可靠的早期臨床特征。胃癌與胃潰瘍有時在臨床上也是難於鑒別的,因而對可疑的胃潰瘍病例,宜首選內鏡(胃鏡)檢查以便同時鉗取潰瘍邊緣的組織進行病理組織學檢查以除外癌的可能。對胃潰瘍規則治療一個療程後應進行內鏡復查以了解潰瘍的轉歸,進一步除外胃癌或潰瘍癌變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