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經常可見到胃鏡報告描述在胃腔的某個部位發現有糜爛,也有些醫生習慣於診斷為糜爛性胃炎。實際上胃糜爛是指局限於胃粘膜的淺潰瘍,它是一個胃鏡學診斷用語,因其深度不超過粘膜肌層,也有人把它認為胃潰瘍的早期階段或前期階段。但應當指出,並不是所有的胃糜爛都發展成為胃潰瘍。自從纖維胃鏡在臨床上廣泛應用以來,發現胃糜爛為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見原因之一,發生率僅低於潰瘍病。目前,一般稱胃糜爛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為急性糜爛性胃炎,亦有人稱之為出血性胃炎或急性胃粘膜病變。有時十二指腸粘膜亦可出現糜爛,引起出血。
胃糜爛呈點狀或片狀分布,糜爛的底部為紅色的新鮮出血或暗紅色的陳舊出血,有時底部為白色壞死物覆蓋,其邊緣呈紅色並稍隆起。胃糜爛常為多發性,彌漫地分布於整個胃,或局限於胃底部胃窦部,病理組織學顯示表層上皮細胞缺損,其深度不超過粘膜肌層,鄰近固有膜有充血、水腫、出血和炎性細胞浸潤,與淺表性胃炎相同,胃糜爛因一般不侵及粘膜肌層,故愈後不遺留瘢痕。從病理學的角度看,糜爛的本身是一種急性炎症反應,認識了這一點有助於指導我們正確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