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認為,人的身體狀況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其相神與心理狀況影響的。現代的一些諸如高血壓、冠心病、神經性宮能症、胃潰瘍、糖尿病等,大多與煩惱、緊張、焦慮、憤怒、抑郁等不良情緒與心理有著密切的關系。
醫生通過研究發現,一切情緒與心理變化在機體內部都會產生相應的反應。如果長期地在不良的心理和情緒下生活,那麼這種情緒就會在人的大腦皮層內形成病態,從而對皮層下的神經中樞發生影響,對人的一些內髒器官產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使機體發生病變,導致機體出現疾病,比如消化不良、慢性胃炎及胃漬瘍等。
在目前這個快節奏,高效率的社會中,人們的各種壓力越來越大,生活環境、社會關系、人際關系等等,對人們的心理都具有很大的挑戰,給人們帶來很大的精神壓力和心理壓力,導致人們的心理過廢疲勞和緊張,疾病自然會光顧。
但是,人是不能脫離社會獨自生存的,要想在這個社會中生存好,就必須學春適應它。所以在面對越來越大的壓力時,只有學會自己調整自己,善於從被動的精神狀態轉變為主動的精神狀態,從而保持心理的健康,才能防止心理問題帶來身體上的病痛。
良好的情緒對於身心健康非常重要,它可以保持內分泌作用的適度平衡,促進體內各個器官的正常工作,防止疾病的發生。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會調整自己的不良情緒,這就要求我們平時多培養一些廣泛酌愛好,養成愉快樂天的生活習慣,多一些歡樂輕松,少一些怒天尤人;同時能夠自己想辦法緩解憂愁和焦慮,有什麼不愉快可以多跟朋友訴說,不要自己悶在心裡;要心胸開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學會克服情感個性中的弱點,提高心理素質和修養,學會對情緒活動的自控能力,使自己的情緒堅強飽滿,這才是走出疾病困擾的一個重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