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從古代開始就有“樂觀的情緒可以保健康”的說法,翻開一些古書,很容易就會看到類似的說法。比如(管子·內業>中就指出:“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歡,憂則失紀,怒則失端。”主要意思是說愉快樂觀的精神是一種對身心健康都有幫助的情緒,而不良情緒則有礙健康。此外在(素問‘舉痛論)裡也指出“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意識是說歡愉喜悅的情緒能使氣血營順暢無滯,而氣血順暢,就能夠資養神氣,以致神氣調和,志意舒暢,保持頭腦的請醒。
現代醫學也認為,情緒波動或過於消極對身體的健康有很大的害處,如經常生氣發火,就會使交感神經興奮,容易導致高血壓;經常悶悶不樂或抑郁沮喪,就會使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多,胃酸增加,造成腸胃疾病;而長期的情緒不安,可使大腦處於極度緊張狀態,時間久了,還會導致癌症的發生。如果人們能夠經常保持愉快納心情和樂觀的態度,讓大腦的神經對腸胃的支配始終處於一種平穩的狀態中,從而保證腸胃的運行也始終在一種正常的狀態中,才有利於腸胃的健康。
所以,如果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始終精神萎靡不振,那麼即使服用藥物或者用其他的治療方法都難以產生應有的治療反應,“心不快活空服藥物”。而反之,則治療效果比想倍中還要好。
由此可見,人要有保持愉快的心情,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對疾病能夠保持平和的心態,不過於憂慮擔心,樂觀對待,並與醫生良好地配合,這樣才能夠盡快治愈疾病,而且復發的可能性也會減小。